2011年7月26日星期二

金價應見10421美元

先向各位問一條問題:QE2已於6月底屆滿,你是否認為聯邦儲備局印製美鈔的行動會暫時告一個段落?(請想想,給出你的答案,才續往下看。)
正確答案是:不!

截至7月13日美國貨幣基礎(US Monetary Base)續增升至27253.03億美元的歷史新高,較6月29日再增加了793.16億美元。

假若美鈔需要百分百的黃金作支持,以美國現時2.615億盎斯黃金儲備量伸算,則每盎斯金價應為10421美元!

惟現實或未必有這個可能,因美元根本無法再以黃金去支持,金價或不致如此昂貴;然而,美鈔確實愈來愈不值錢。

上周出現再創紀錄的1610美元的金價,上述背景是其原因之一。黃金對全球主要貨幣再度輪番創新高的事實,再一次反證貝南奇「黃金不是錢」的偉論,它不是錢但勝於錢!

已重現牛市步伐

大 西洋兩岸的債務和經濟誰更壞的問題,經一輪比拼,結果得出美國可能更差的結論,歐羅兌美元滙價從1.3950重上至1.4439。這間接使金價從1610 元(美元.下同)的新高僅調整到1581元後再欲挑戰該高位。本月初以來,資金重新流入金市,COMEX期金市的未平倉合約量回增逾5萬張,大投機者的淨 好倉合約量過去兩周更大幅回增達6.15萬張,為金市注入新的相當大的動力。

看來金市前高峰1577元已成為新的支持,金價回調到1558元的機會恐怕不大了。短期金價若再能維持在1581元之上,將會挑戰1610元至1614元地帶,並向1644元目標邁進,途中可能在1627元附近碰到若干阻力,但無礙牛市進程。

期銀市的未平倉合約量在月內回增只約為6000張,期內大投機者淨好倉合約量回增也只為4750張,注入新動力遜於金市。

但銀價畢竟已升越了5月初急跌後的反彈高點,市勢初步回復一浪高於一浪的局面,因此37.8元已成為銀市的新支持,短期若不再低於38.2元並升越40.9元的話,將可進一步上試42.2元,且向43.1元的目標進發。簡言之,金銀兩市早已重現牛市步伐。

金礦股落後的原因

答讀者問:編輯部轉來Thomas Luk君提出有關SIL、SLV、GDX和GLD等表現異同的問題,因頗有代表性,故公開作答。

首先我們要分清楚金銀、金銀ETFs、金礦股及其指數與ETFs等是不同的金融物品,表現應各有異,只是方向大致相同。

有人將金礦股與金銀兩方面表現等同起來,這是不對的,因前者是股票而後者是商品。又有人說金礦股走勢領先於金銀約三個月時間,這也是謬誤的,簡單來說由1980年至2004年是金礦股表現優於金銀的周期,此後至今則是一個相反的周期,而此兩周期又可細分成若干較小的周期。

Luk君問題重點在於:為何最近數月金礦股表現大大落後於黃金?

原因是:、期內金礦公司的輸入成本(主要是能源)上漲;、QE2面臨屆滿,投資者對風險的厭惡程度增加,金礦股獲利回吐加劇;、金礦業一度出現小型流動性危機(mini liquity crunch),敝欄曾將此稱為通縮心態的一種表現;、近期黃金表現優於受傷的白銀,故更突顯出上述金融物品表現的差異。

惟時至目前,情勢回復較正常。

然而,石林有兩點續提醒各位:其一是礦務公司並非單一產品產出,有些是以副產品形式出現,公司盈虧是綜合計算的;其二是若日後經濟真的出現滯脹,那末金銀表現仍續會優於金礦股,理由不言而喻。

無論是投資者或分析員,都不可能每事皆知,但搞清楚基本概念卻是要做到的事情。

宋鸿兵 26-7-2011

美國審計總署(GAO)根據《多德-弗蘭克法案》對美聯儲進行了歷史上第一次(且僅限一次)審計,上周公布的結果令人大吃一驚!美聯儲在金融危機中總共向各大金融機構秘密貸款總額高達16萬億美元!其中花旗得到2.5萬億,摩根斯坦利2.04萬億,美林1.9萬億,美國銀行1.3萬億,遠遠遠遠超過所謂的財政刺激金額!

金融危機造成了至少16萬億美元的銀行系統隱性虧損,可以說如果沒有美聯儲驚人規模的秘密貸款,美國的金融體系已經不復存在了。可笑的是,美聯儲拯救這些大銀行時,將具體工作完全“外包”給它們,摩根大通等頭頭同時又是美聯儲的董事,拯救計劃自己人制定,錢也自己人分。完全就是黃鼠狼給雞窩當看守!

更可笑的是,美聯儲竟然花了6.59億美元的“外包費”給這些金融危機的肇事者來瓜分納稅人的財富! 16萬億美元,足以將整個美國老百姓的按揭抵押貸款償清兩次!哪怕拿出這筆錢的零頭,也足以讓所有失業人口重新就業!私有的中央銀行代表誰的利益,服務於什麼人,這個問題應該昭然若揭了!

721日公佈的美國審計總署報告《FEDERAL RESERVE SYSTEM Opportunities Exist to Strengthen Policies and Processes for Managing Emergency Assistance》,全文266頁,關於美聯儲16萬億美元救助金融機構的事件,美國主流媒體再一次保持了令人深思的沉默。這一問題遠比媒體熱炒的財政減赤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