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7日星期三

林行止 2011-7-27

林行止專欄

一、近日內地和國際值得一評的新聞特別多,早已退下「火線」的筆者,亦手癢難煞,思緒紛繁,然而,「一支禿筆」(此為濫詞卻是事實,以至今筆者仍不會「入字」真正是用「筆」的作「者」)寫不了那麼多,只能摘要而說。

大家也許會問,自從一九六○年以來,美國國會批准提高財政部債務上限,以使其有財力如期發放債券利息及贖回到期票據,已成例行公事,四十年來一共七十八次,期間聯邦政府累計的財赤由一九六○年在四千億(美元.下同)水平,累增至大概天文數字亦不能形容其多的十四萬五千億(見報時已不止此數;按目前白宮要求提高上限至十六萬七千九百億),這筆巨債在「正常時期」,是無論如何亦還不清的(惡性通脹及摧毀文明世界的大戰則為「減債」兩大「良法」),既然如此,何以這一次府會無法達成協議?一句話,這是明年大選前兩黨角力的前哨戰。民主黨要藉取消對富裕階層的稅務寬免優惠提高稅入,作為減赤的一項象征性手段,對此筆者持正面看法,以這數十年來富裕階級占了太多便宜。據諾獎得主、麻省理工經濟學者戴爾蒙(和加州柏克萊一位教授)在七月號《經濟前景學報》發表的論文〈對超高收入課以重稅?〉(The"Optimal" Tax Rate on Ultra-highIncome?)的數據,顯示目前美國最高個人入息稅率為百分之三十五(一九七○年為百分之七十五),然而,最高入息的百分之一美國人平均只納百分之二十二點四的稅,結果「有錢人愈來愈有錢」;如果當局希望收入最高的百分之一美國人繳交的稅款回升至一九七○年水平,稅率必須高達百分之七十六。以當前的政治氣候,不僅大幅提高稅率沒可能,富裕階層還在「稅務會計師」協助下合法地「少納糧」,再延續其稅務優惠,對社會大眾太不公平。這確是個兩難之局。而共和黨人對此置若罔聞,堅持稅務寬免應長期化。布殊總統在○一及○三年兩度落實此制,奧巴馬總統在○九年亦「布規奧隨」,繼續寬減稅項,而於二○一二年底終止;若再延期,至二○二一年稅局將少收六千一百二十億,令財赤愈甚,不言而喻。由於各有堅持,僵局無法打破;當然,兩黨在多種福利支出特別是醫療保險上亦互不相讓……。

在財政部債務上限爭論的千頭萬緒中,有二事值得特別提出。
第一是,所有財政收支的加加減減,都是空中樓閣,這即是說,即使稍後達成共識,有了協議,亦無法保證未來能夠貫徹;比如,減負債的其中一項手段是減軍費,有專家估計從伊拉克及阿富汗退兵,未來十年這方面的支出可減一萬三千七百一十億!任何理性的人都不相信這會成為事實,因為目前美國雖有退意,仍泥足深陷;況且其在亞洲積極介入,在非洲亦有未了的戰事,軍事開支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換句話說,在未能「抽身」前便規劃未來十年可省下多少軍費,不是天方夜譚是什麼?取消稅務寬免而預期未來十年可增稅六千多億,亦是癡人說夢。

第二是,現在傳媒均指八月二日(下周二)財政部將「無錢出糧」,以八月三日上午財政部必須開出值三百二十億的支票,其中包括二百二十億為福利救濟金(失業及老人退休金等);七月上旬時傳媒估計屆時財政部只有三百億可供支配,因此是日財政部「周轉不靈」;可是,從七月上旬至本周一,財政部有傳媒未及估計的收入一百四十億而支出比預期少十億,等於八月三日庫房有四百五十億,遂能夠「應付裕如」,其「無錢出糧」之日順延至八月十日(這一天亦只是部分研究員的推算結果,屆時有變,不足為奇)。事實上,這種「日期遊戲」對一般人沒有任何意義,但肯定會被市場炒家大加利用,這等於說未來大約十個交易日,如果府會仍未能達成提高財赤上限(即削減財赤)協議,股市期市債市尤其是彙市的波動必然加劇。

二、迄今為止,大部分市場人士仍相信在「最後關頭」(八月二日之前),府會會達成財政部負債上限的協議,這是何以近日來市場尚算平靜未見恐慌性拋售的原因。可是,萬一談判告吹又如何?這意味美國政府債券「沒有風險」的特性被連根拔起,整個信貸制度亦瀕臨崩潰……。在眾說紛紜中,筆者以為二十六日三位美國經濟學者(包括諾獎得主V.L.史密斯)在《金融時報》上發表的短論最精簡最中肯,它指出刺激經濟(包括低息及量化寬松)立竿見影的效應是入口及外貿逆差同時上升,而不論財政部負債上限能否達成協議,和多個歐洲國家一樣,美國亦無可避免會步入「節約期」,這肯定會造成「社會大混亂」,因為不僅一般人很難「走回頭路」,無法適應「由奢入儉」的生活而怨天尤人,還會導致美元大貶值(美國人在海外的投資多以當地貨幣為單位,因此它們的美元值相應提高)、貿赤因而下降出口卻增加……。

對於讀者來說,最關切的應該是美元(和陪葬的港元)彙價前景。值得注意的是,財政部無法再舉債,但政府不會坐以待斃,它可通過聯儲局增發鈔票藉以發薪及作種種無可回避即法定的開銷,當然,憑空印鈔肯定會刺激通脹率上揚……。在聯儲局的術語中,「量化寬松」(QE)是「大規模購進資產」(LSAP-Large-ScaleAssetPurchases),如今即使不再LSAP,財政部責無旁貸地幫助政府周轉,令其不至「倒閉」,便可能會采取「量化方便」(QuantitativeAccommodation,QA)的方法—「方便」政府「出糧」,政府要多少錢便印多少鈔票。不難想象,走到這一步,惡性通脹重臨已難避免。

美元貶值,持有美元資產(美元、美債等)者都要吃大虧,香港有一千二百二十億(占美總負債百分之零點九)、台灣一千五百三十四億(百分之一點一)、中國一萬一千六百億(百分之八),即大中華地區共有一萬四千多億,約占其總負債額百分之十;美元購買力下降自然是持有者的損失。我們真的給美元累慘了,可是,拋售美元,資金又有什麼好去處呢?歐羅、日圓(大概是大量日圓回流令其彙價激揚?)、英鎊、黃金、期貨……,這些俱為投資圈中熟知代替美元的媒介,可惜它們亦一樣不穩定且前景不一定勝於美元。截稿時消息傳來,「投機大王」索羅斯宣布結束他經營了四十多年的對沖基金,連本加利歸還投資者;他今後只為自己的錢投資。索羅斯退出市場,公開理由是稍後政府對「炒業」的管制會非常嚴厲(犯錯者很易入獄),基金經理將動輒得咎,他因此不想淌此混水。不過,他金盆洗手的真正理由是不知怎樣做才能獲利,為了保持長勝英名,他遂決定不幹。

有錢的人頭痛了

David Morgan: 談白銀價格被操控、紙銀、短缺問題

轉貼來自_嘉芙蓮 http://voguishwoman.blogspot.com



這是一個訪問David Morganpodcast, 相當簡單但詳細表達了他對白銀市場操控的玩法,怎樣看SLV、紙白銀及對白銀短缺的評論。聽完整個訪問,作了以下的摘要:
1)他認爲白銀市場絕對不是一個Free market, 而且是有被操控的,但可能不是大家想像到的層次。於2009 Silver Summit,當時大約1000人參與,曾激烈議論這個話題。
  • 2006SLV面世,這些ETFs聲稱”購入了大量實銀令市場產生瞳景,還有價格方面總體趨勢在向上走。
  • 他相信金銀總體趨勢是不能被操控的,被操控的是市場,是價格。有交易員曾説過,“只要一個mouse click,就可以將世界25‰白銀供應賣出”。所有價格都是源於買賣壓力,當很多買家在追逐相同數量貨物,價格自然上升,vice versa。如果有人手上擁有大量供應,而他將放售25‰世上存貨,價格必然下跌。商品是一個零和遊戲,有嬴家必有輸家,所有訂單都要被匹配的
  • Floor Trading vs Off–floor trading – 後者是電子交易的意思。他指出商品於Floor Trading的交易規模相對Off–floor trading是非常小,後者的價格亦是較容易被操控。現在白銀市場有更多參與者,亦更分散。他舉例説出這市場遊戲的玩法。當交易基金在買進白銀時,認爲價格將會上升,這買入壓力將價格推向上,當中賣家是銀行。當交易基金耗盡彈藥時,賬面已賺進大筆利潤,要離開這個position, 唯一動作就是 “sell the position”。那誰會買?就是過程中的hedge funds,他們所有未完成交易的open orders當未有其他買入orders時就會被匹配完成交易,稱爲“gap down”。這時一些on the floor的人以爲有反彈,於是加入及引進更多人加入,於是乎銀行作為大戶見機不可失,立即擺脫於更高價位時short了的白銀,如是者出現了兩個gap down, 循環不息。
  • 所有人都不應進入futures市塲,若果作少許 speculative hedge除外。Traders, bankers, 根本不理會任何fundamentals, 價格volatilefundamentals冇關,他們只在乎誰shortlong及多寡,最重要目的是賺錢。(亦是建議普通人不要胡亂參與)
2)不要投資紙白銀
  • 究竟這些SLV, ETF,手持多少實銀?是否如他們所報告的數目?不能説它沒有,但肯定的是有超過一人甚至多人擁有相同的銀條.當中涉及”swap”,”lease”, 這就是這個市場的玩法,所以,大家不應以SLV作爲主要投資,這是“紙投資”,不是“白銀”,只會用“紙”來結算。請大家熟讀這些SLV的prospectus, 裡面説明了用現金來結算。
  • SLV聲稱”擁有300 million 盎司白銀,而COMEX只有 30 Million, 一晚之間如要交易實銀將它們移動是很困難的,但紙銀就可以了,這是一個相對細的市場,任何massive selling都很容易操控價格.
  • 最近的Margin calls – 絕對是一個set up
3) 請買及長揸白銀,不要交易。
  • 2000-2010年,他對白銀是bullish (看漲)的,主要是由於貨幣方面的範籌 (monetary demand)。
  • 十年下來,2010年三月他出版了一份報告 The Morgan Report,指出白銀將會像1990-2006年般出現短缺,當年由新開+回收要再加上地面存量才能滿足市場需求。這十六年來,地面存量亦由2 billion盎司下降至 100 million 盎司.但這只是工業方面需求,如加入monetary demand,將會出現更大短缺。
  • 未來最大需求提升來自三個主要人類基本需要:分別是食物、水、和能源。這三方面的開發,過程,環保,包裝都需要大量白銀,亦令白銀需求持續增加,這還未包括消費類電子產品如電話、電視等。所以雖然看淡者認爲供應沒有問題及可維持數年,但他們卻漠視往後持續增長的工業及投資需求.長遠來説,沒有比實白銀更好的投資
最後他説: 事實法定貨幣 (fiat money) 總是失敗的!The fact is fiat money has always failed!

中國買家開始擔心金價過高

英國《金融時報》 何麗 報道 

美國債務談判陷入僵局,讓緊張不安的投資者追捧避險資產,使得金價仍穩居每盎司1600美元上方。但在世界第二大黃金消費國中國,創紀錄的名義金價已經讓人們蹙起了眉頭。
通常總是滿懷熱情的中國買家開始懷疑金價是否已經過高。過去一年裡,中國實物黃金需求大幅飆升,受此推動,去年中國黃金進口量增長了4倍。
這一增長背後的關鍵推動因素是金條熱銷,在中國人們購買金條一般是為了投資或者作為禮物。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的數據,今年一季度,中國的金條銷量同比增長一倍有餘,中國也因此成為全球最大的金條和金幣買家。但坊間證據表明,本周閃亮耀眼的金價已 經引起了一些黃金投資者的反思。
《揚子晚報》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描述了無錫金條買家變現黃金的情景:在無錫的中國黃金中山路店,該店孫經理告訴記者,隨著黃金價格飆升,這兩天到店里把黃金變現的市民多了不少,而這些人大多都是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購進黃金的,算起來他們賺了不少。
根據這則報道,有620萬人口的無錫市去年興起黃金熱,全年市民估計購買了7.3噸金飾品和金條。
與此同時,北京萬象百年珠寶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震宇在微博中提醒黃金買家要當心:“早晨6點就被華爾街的朋友電話叫醒,聊了1個小時,由始至終都一直提醒我小心黃金和白銀的這輪上漲,華爾街全都不看好這次的黃金大漲。”
黃金購買者也表示出了懷疑。據《北京青年報》報道,一位年輕女士表示,考慮到金價太高,她決定推遲購買黃金飾品。報道中稱,面對不斷上漲的金價,購 買金飾品的市民觀望情緒上升。“昨天千足金還是375元,今天1克就漲了13元,買根十多克的金項鏈,就要多掏將近200元,”選購金項鏈的市民黃小姐表 示。
坊間的說法未必會發展成趨勢。而且,推動中國黃金消費的宏觀因素——通脹擔憂和欠缺投資渠道——短期內不會得到緩解。鑒於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黃金消費國,中國黃金投資者的態度值得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