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日星期三

美聯儲QE3 由德國決定

 張庭賓

投資者之所以高度關注QE3,是因為它將是黃金、商品和股市新一輪牛市號角。不過,這個號角,很可能是被德國人吹響的​​!


    
如果說有個現代金融版的“狼來了”的故事,那麼就是QE3。

    
自從2011年6月QE2結束之後,市場上喊“狼來了”的聲音此起彼伏,結果喊出來了2011年9月份的扭轉操作、2012年6月份的繼續扭轉操作。讓市場的預期屢屢落空。

    
這一次再喊狼來了的是有號稱“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喬恩.希爾森特拉(JonHilsenrath),他7月24日在《華爾街日報》發文稱,“美聯儲官員由於對經濟增長停滯和失業率居高不下失去耐心,將進一步採取新的措施以刺激經濟和提振就業。”讓憧憬QE3的市場情緒再起,雖然他在6月7日已經喊過一次“狼來了”,被市場證明是大話,但這並不影響此次市場聞風而動——歐元、美股、石油上漲,特別是黃金當天上漲1.83%。

    
那麼,美聯儲在下週(7月31日和8月1日)的會議上還是在9月份決定呢?到底是什麼會觸髮美聯儲的正式決定呢?這是一個參悟美聯儲價值立場和決策機制的高難度挑戰。

    
自今年年初以來,雖然QE3狼來了之聲不絕,但本人一直判斷不太可能,比如5月15日撰文《歐元面臨新一輪風暴QE3短期推出概率大減》;6月19日的《 “歐元美元拳擊賽”打到決勝時分》指出:6月19日美聯儲會議上推QE3概率較低。對於此次“美聯儲通訊社”的喊話,我認為,下周美聯儲推QE3的概率很小,9月份推QE3的可能性超過50%。

    
為何如此判斷呢?大多數分析者的判斷依據是,如果美國經濟復甦乏力,經濟再滑向衰退,或者失業率再升,則美聯儲為救經濟推QE3。如果按此標準,最新的美國二季度GDP為1.5%,似乎加大了美聯儲推QE3的可能。

    
然而,這種判斷標准其實是錯誤的,或者說至少是簡單化的。促就業推增長這是奧巴馬總統最關心的,但並不是伯南克和美聯儲最關心的。

    
美聯儲最關心什麼呢?維護美元金融系統的安全和穩定,捍衛美元核心地位,打擊美元的競爭對手。現在對於美元貨幣金融體系能構成致命威脅的是利率和外匯衍生品泡沫的破滅,其要害是壓制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維持相對強勢美元。而要達成這一目標,必須保持相對偏緊的流動性,對歐元區債務危機推波助瀾,打擊歐元。促使更多的國際熱錢流出歐洲買入美國債券。

    
對此,今年以來,美元勢力做的非常成功,近期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降低到了聳人聽聞的1.42%!與此同時,西班牙主權債、銀行和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全面爆發,意大利危機四伏,這正是美元對歐元發動總攻,爭取徹底打垮歐元,一舉解決其自1999年以來對美元挑戰的最緊要關頭。此刻推出QE3,無疑於“農夫救蛇”,這種事中國人會幹,但美聯儲絕對不會幹。故此,下周美聯儲會議推QE3的概率很低。

    
可為什麼9月份美聯儲推QE3概率有較高呢? ……


http://blog.sina.com.cn/ 

中國糧食危局已很嚴峻

張庭賓



    
一面人口增長,肉食激增;另一面土地銳減,水利失修,中國農產品對外依賴越來越高,美國等國生物能源政策力推汽車與人爭糧。若中國不痛下決心,扭轉被動局面,一場嚴重的飢荒難免在不久的將來等著我們!



    
中國糧食安全再度面臨嚴峻挑戰。

    
自6月初以來,以美國大旱為導火索,國際糧價再度暴漲,其中美玉米、大豆指數均已突破了2008年的歷史高點,分別創下了每蒲式耳806.3和1646.5美分的新高;從技術線上來看,在短期調整後,仍有繼續上沖的空間。

    
然而,若以黃金標價,糧食價格遠未創出新高,現在(2012年7月27日收盤)的玉米價格比2000年初貶值了33%,美麥貶值了38.2%,而美豆更是貶值了41.98%。這個價格顯然是低於糧食的實際價值的,其原因是各國政府為控制通脹而壓制糧價的結果。即糧食供給隱患的危險程度遠高於其價格表現。



                        
全球糧食庫存消費比明顯下降



    
自2000年以來,由於受到三個因素影響——全球人均糧食消費量;全球人口總量;生物能源消費劇增加大了對糧食的需求,全球糧食供給壓力越來越大。

    
——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人均糧食消費量呈台階式增長。以印度為代表的農耕經濟,其人均糧食消費約為200—300公斤/年;以中國為代表的由農耕經濟向工業化城市化轉型進程中的,約為400—600公斤/年;歐盟等工業化、城市化成熟期的,約為600—900公斤/年;美國在2005年通過立法確立大規模生物能源政策導向後,人均糧食消費水平向人均1000公斤/年的方向發展。即隨著社會形態從農耕經濟走向工業化、城市化和社會結構分化過渡的經濟,以及高度成熟的經濟體,其人均糧食消費量呈現出遞增和倍數關係。

    
截至2011年10月底,全球人口已突破70億大關,過量的人口負擔也加大了全球糧食總需求。

    
——生物能源等間接形式的糧食消費大增。進入新千年後,隨著生物能源需求大增,大量的糧食被用來生產生物燃料。

    
一方面是糧食需求快速增長,而糧食供給增速放緩,致使全球糧食庫存消費比呈現明顯的下滑趨勢,見圖1。



                    
中國糧食自給自足局面已支離破碎



    
與全球日益嚴重的供需關係相比,中國國內供需失衡惡化的更快更為嚴重。

    
過去二、三十年來,中國優先大力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大量侵蝕良田,污染水資源。 18億畝的農田紅線岌岌可危,由於長期輕視水利,水利年久失修,一些地區的水資源枯竭,水土保持不力,自然災害特別容易造成糧食減產。

    
除了人口的自然剛性增長外,中國的飲食習慣跟隨西方生活方式,對肉食消費劇增,這對糧食需求產生了乘數放大效應,從1986年中國的人均肉類消費量為每年35公斤增至2010年的60公斤(韓國37公斤)。每生產1公斤牛肉要消耗8公斤左右的糧食,生產1公斤豬肉要消耗3-5公斤糧食。中國用於家畜飼料的糧食從1980年的6800萬噸增至2009年的1.2億噸,增加了近一倍,相當於2010年糧食總產量的25%。

    
中國從1995年開始轉向大豆淨進口國;從2009年中國由玉米淨出口國轉變為進口國,2010和2011年中國玉米進口劇增,2012年1-5月累計進口量已經超過2011年整年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預計2012年度中國大豆進口量佔國內消費量的80%,預計白糖進口量佔國內消費的17%,而中國棉花在2011年度進口量佔國內消費達到56%。國際金融主力經常以“中國需求”為炒作因素,推升農產品價格,加大其波動性。



                   




    
目前全球生物能源的總產量約800億升,主要生產國是美國、巴西、歐盟及加拿大,佔全球生物能源總產量的90%以上。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2015年全球生物能源的總產量將達到1200億升。

    
美國於2002年開始大規模發展生物能源,到2010年其燃料乙醇消耗的玉米達1.28億噸,相當於全球玉米產量的25%。目前,美國玉米工業消費佔比達到了50%,而且將繼續攀升——美國2007年出台的《能源獨立和安全法》規定,到2022年前,要求國內汽車中加入360億加侖的生物質燃料,其中主要是乙醇。

    
,這都加劇了全球食糖與植物油市場的波動。若不計燃料乙醇所消耗的玉米,全球穀物消費年均增長只有1.1%,已低於同期1.2%的人口增長水平。

    
隨著原油價格的不斷攀升,生物能源生產和使用逐步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尤其是農產品重要出口國(美國)充分利用這次機會達到“糧食綁定能源”的戰略目標。 1,美國通過推高農產品價格尤其是玉米的價格,使得玉米價格追隨原油價格同步上漲,從而達到對沖原油價格上漲的風險。 2,大力倡導和擴張生物能源的生產和使用,減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

    
這必將使中國在未來的糧食安全更加被動,中國必須痛下決心,嚴厲制止亂占耕地,興修水利,增加農業投入;同時必須改變國人飲食結構,降低肉食品消費量,否則,一場嚴重的飢荒難免在不久的將來等著我們!


http://blog.sina.com.cn/ 

今日入貨 富格林

上不了天堂,落不到地獄

曹仁超:上不了天堂,落不到地獄 (2012-08-01 08:56:49)

轉載▼

1971 年8月美元與黃金脫鉤後,聯儲局可以濫發鈔票,不再需要黃金作儲備。到1979年底聯儲局上述做法差不多毀了美元的信譽(8年內美元失去90%購買力)。 伏爾克在1979年底臨危受命,為恢複美元的信心,1980年中將利率推高至20厘,令金價牛市在1980年1月結束,道指自1982年8月起恢複牛市。

自2005年起各國央行大購黃金支持金價向上,單單2011年央行淨買入超過455噸,是1964年以來最大,這些央行以第三世界國家 為主,例如土耳其購入123噸、墨西哥超過100噸、菲律賓32噸;還有俄羅斯、南韓、泰國等都大量買金。如世界經濟不景氣影響第三世界國家的出口,下半 年他們的央行購金量會否下降?

金價牛熊看量寬 


過去30年人人假設未來收入可以不斷增加,令借貸上升速度高出GDP增長率。 1990年日本人首先發現GDP可以停止增長,2000年到美國醒覺,2010年到歐洲。一旦GDP停止增長,過去建基於假設經濟不斷增長而大量增加的負 債如何清還?!黃金的價值受實質利率高低影響十分大,1965年之前實質利率(一年銀行定期存款利率減當年CPI升幅)在2.5厘至5厘之間,令黃金無大 作為。1966年至1970年實質利率仍在零至2.5厘,金價已蠢蠢欲動。1971年至1979年大部分日子進入負利率時代,只有1975年及1976年 是正利率,刺激金價狂升。

1980年至1982年美元利率再次由負5厘回升到正10厘,引發金價狂跌。由1982年至2000年,大部 分日子是正利率,直到2001年9月才重返負利率時代,2005年是負利率2.5厘,到2008年一度出現正利率7.5厘,到2009年又再重返負利率3 厘。在2015年前全球十大OECD國家有15萬億美元負債要清還【圖】,如各國不增加貨幣供應,大升而CPI不升,金價便系咁先!反之如大量發鈔令利率 不升、CPI大升,金價便狂升。你買邊一瓣?

西班牙GDP在歐羅區排名第四,在全球排名第十二,相等於希臘GDP的5倍,如它出事,德 國加法國亦救不了。今天西班牙10年期國債利率7.5厘,西班牙IBEX35指數在2008年仍超過15000點,現在是6000點,下跌60%(今年下 跌25%),西班牙問題不是救不救,而是救不了。今天西班牙失業率是24%(美國1930年代失業率水平),16歲至24歲失業率更高達54%。就算救了 西班牙,意大利又如何?西班牙各大銀行正面對1000億歐羅呆壞賬,歐洲央行正研究是否在9月前注資1000億歐羅,如決定注資,歐羅彙價可能進一步下 跌。

歐羅區銀行7月宣布組成同盟(BankUnion),由歐洲央行進行監管及注資,可惜已太遲,今天德國、荷蘭等主權債券利率如此 低,而南歐國家如西班牙主權債券利率已升至7.5厘以上,德國及荷蘭等國家是否願意發債去認購南歐國家債券?更何況希臘等國家因貧窮引致失業率狂升已危及 政權,示威抗議無日無之。

7月份歐洲央行決定向南歐國家注資10000億歐羅,亦只能買到幾個月時間,最後問題仍須處理。唯一解決歐債 危機的方法是央行發行歐洲債券取代目前各國主權債券。但歐洲過去曆史及文化上的差異,類似美國的聯邦制度不可能在可見將來出現,擔心9月前歐債問題進一步 惡化,例如意大利負債已占GDP的120%,財赤占GDP的3.9%。

今年上半年,美國發電量只有35%來自煤(去年同期為44%), 取代煤地位的是天然氣,令美國天然氣售價自今年4月起回升,目前仍有極大競爭力。天然氣在美國正在取代煤的發電地位(更清潔、更環保),同時亦取代汽油在 汽車的地位,令煤價同汽油價皆受壓。美國天然氣售價偏低(只有中國七分一),卻很難出口,只有美國本土受惠,其他國家不但無法受惠於極低的天然氣價格,反 因煤價和石油價回落而受害,因為美國正逐步走向能源自給自足時代。

美國有20個大型油頁岩加入生產行列,全部在2017年前投產,其中 最大5個油頁岩的儲存量每個達200億桶,令美國由石油入口國變成石油出口國,相信在2035年前美國仍是石油出口國,因為天然氣正取代取暖用石油,甚至 取代汽車用油,令石油股無運行,連煤礦股也無運行,反之油頁岩股及美國天然氣股卻被睇好。油價回落同時影響化工股亦無運行,加上歐債危機下令工業用原材 料,例如銅、鐵、鋁等跌價,影響之下連航運股亦出現不景氣。

QE料黔驢技窮
今年夏季美國23州出現幹旱,令玉米及大豆價格狂 升,全球正面對另一次農產品高通脹期,主要由食物價格上升引發。食物價格上升的通脹最大受害者是窮人,因為窮人收入65%用於食物上,富人收入只有15% 花在食物上,食物價格上升是最不受歡迎的通脹。令大部分人同時感受到通脹同通縮威脅,生活陷入水深火熱。

經濟環球化令美國人薪金升幅一 直十分有限,反之道指自1982年至2000年升幅高達13倍。2001年911事件後黃金牛市重臨,反之美股在過去12年只是反反複覆。原材料價同金價 在過去12年升幅達6倍,金價是否在2011年9月見頂,仍待時間證明。所謂QE或OT不外是增加政府借貸去刺激經濟增長。第一輪QE令道指上升接近 100%,QE2只令道指上升40%,OT2至2012年5月為止,道指只上升25%。今天若推出QE3,道指又能上升多少?

上月人行 減息及歐洲央行減息,投資市場不升反跌,已顯示「抗藥性」,經過2009年至今各國大幅增加貨幣供應後,已發展國家黔驢技窮。國際結算銀行公布截至今年6 月底止,各國央行共持有18萬億美元資產,相等於全球GDP的30%,是十年前一倍。政府威逼各國中央銀行推出進一步刺激經濟的政策,令利率有咁低得咁 低。1980年美國30年期債券息率15厘,今天只有2厘。各國中央銀行已筋疲力竭,可以用的貨幣政策已用盡,但經濟依然是低增長。

債市泡沫何時破
美 國已經曆失落十年,標普500 Price/Bookratio(市價同賬面值)已由2000年的5.42倍回落到最近2.1倍,2009年3月更低至1.74倍。1982年8月牛市起 步點是1.35倍。2010年起歐洲進入失落世代,日本仍未走出失落世代。經濟學家DavidRosenberg認為,雖然美國經濟衰退早在2009年第 三季結束,但我們仍活在一個「現代日子衰退中」,此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未經曆過,因此美國人毫無經驗。

過去四年美元存款利率只有 0.25厘,聯儲局資產負債表擴大3倍。四年來政府每年增加過萬億美元財赤,亦只能令GDP今年上半年上升1.9%,都幾可憐。過去當經濟踏入第三年複 蘇,GDP升幅往往高於5%。2008年金融海嘯對財富的破壞及因此引發的信貸收縮,需要以「年」為單位的日子去消化。

當泡沫爆破後, 人們認為沒有人可事先知道,事實上並非如此多人不知是泡沫,只是不知道何時爆破而已。例如1997年第三季香港樓價泡沫、2000年科網股泡沫、2007 年10月港股泡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最後離開的那一位。今天面對債市泡沫亦一樣,每個人都不想太早離開。

歐洲經濟下半年出現雙底衰 退機會極大,美國有機會避免衰退,但GDP增長率仍是停滯不前,企業純利增長放緩甚至回落,下半年歐洲銀行體系將面臨最嚴峻考驗。高盛證券資產管理主席 JimO’Neill擔心來自歐洲銀行的危機對全球影響,因為過去幾十年歐洲銀行業務發展已遍及全球。

在壓力下,一個更強大的歐洲央行今年底將會出現,它可直接注資入歐洲各銀行去阻止它倒閉。

目 前此計劃叫做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年底改組為ESM,令歐洲央行變成類似美國的聯儲局,可以為銀行存款戶提供保險及監管各銀行。最終是否有效? 單單意大利及西班牙涉及的不良貸款已達2.4萬億美元,單靠德國支持,歐洲央行是否頂得住?因為歐羅不是美元(美元是全球各國央行儲備貨幣),不能無止境 地濫發,更何況上述重大決定必須獲27個歐洲國家立法機關通過。

4萬億2.0版出爐
中國經濟上半年減速勢 頭有點超出市場預期,無論PMI的回落還是投資、消費及工業增加值皆創出許多年以來的新低,顯示經濟下滑憂慮仍在加深。今年第二季GDP增長率只有 7.6%,是近三年內最低,不容爭辯的事實是6月起政府投資明顯加快,審批亦在加速,大工業、大項目加上鐵道部已獲銀行2萬億元人民幣意向信貸額。

盡 管官方否認已推出「4萬億人民幣2.0版」確保今年全年GDP增長率仍有7.5%,但危機之下政府投資先行似乎已成為中國政府的一種慣性,這次會否一如 2008年底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投資刺激方案,引發2009年出現大量信貸吹起了樓市和股市的泡沫,到2009年8月人行又須要收緊信貸?政策的難度在於 放水容易收緊難,美國政府亦面對同樣難題。

今年央企已決定在廣西投資高達1032億元人民幣、海南省2288億元人民幣、重慶市更高過 3506億元人民幣,還有福建、湖南、四川的投資都十分可觀。如此一來是否為未來通脹率回升提供新燃料?又再一次重蹈不能指望出口貢獻、內部消費因為居民 收入在分配上失衡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非一日之功可以扭轉,最後還是透過政府投資去保持GDP增長的覆轍?和2008年底不同的是,這次官方的態度是 「只做不說」,令市場留下不少迷霧;另一不同是2008年底4萬億元人民幣投資刺激方案出台後,國營銀行亦提供10萬億元人民幣的新增貸款,這次「4萬億 2.0版」背後,國營銀行並沒有大量新增貸款,但因此造成國進民退的效果卻一樣,令國企及地方政府企業進一步壟斷市場,民企生存更加不易。

國進民退成趨勢
「十 二五」規劃要求國退民進的目標已蕩然無存。中國資源分配經濟效益較美國低50%的理由是大量國企充斥市場,導致資源濫用,過去10年中國消費市場上升 4.27倍,不可謂不快,但分化情況嚴重,例如高端產品市場仍然繼續增長,反之國產貨卻停滯不前,形成消費力外流。中國經濟增長率自2008年起進入失速 期,到2012年保持GDP增長7.5%亦有難度。

經濟上有所謂「收斂理論」,即人均收入愈接近OECD國家水平,增長率愈慢;與 OECD國家水平距離愈遠,一旦起步速度往往很快。1978年中國人均收入只是香港人二十分一,自然跑得很快,目前中國城市人均收入已是香港人三分一,自 然跑得慢一點。其次是外圍因素,1982年至2007年美國經濟處於繁榮期,中國出口量很大,占全國GDP40%左右,但附加值很少,只占人均收入 12%。外來需求大,拉動中國GDP高速成長,2008年金融海嘯令美國經濟進入調整期,對中國出口需求增長放緩,中國GDP增長率失速十分正常。

第 三個原因是中國政府決定由2009年起改變過去以出口拉動經濟的模式,改為由內需帶動。為防止通脹率升溫,減速成為一種需要。根據哈佛大學教授 DwightPerkins在2010年發表論文指出,人均收入一旦進入10000美元至16000美元(按2000年購買力計),GDP增長速度一般都 下降至5%或以下。

中端產品漸衰微
去年中國大城市人均收入在7000美元,相信到2020年才真正進入失速期,上述跟個人在2009年3月所指出的《論勢》估計接近。中國自2008年起經濟進入十年左右高原期,換言之,中國GDP增長率不應繼續失速下去。

美 國加州大學三位經濟學家Barry Eicpengreen、Donghyun Park和KwanhoShin教授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一個高速增長的經濟體一旦人均收入是美國58%的時候便會失速,最佳例子是日本。換言之,中國經濟 已結束過去30年平均每年GDP11%的增長期,進入另一增長期(7%至8%)。進一步失速期估計在2020年。

李寧(2331)由 2004年上市初期的1.95元,上升至2007年10月的32元後,回落到2009年的9元,再上升到2010年的31.95元;形成雙頂後,回落至最 近的低位3.70元,波幅之大令人咋舌。2007年股價上升是投資者對2008年中國舉辦奧運的期望,2010年的高價是以為李寧品牌可以進軍全世界,事 關李寧公司贊助不少運動員參加今年倫敦奧運。

可惜事與願違,李寧一如過去香港不少品牌陷入中產階級的陷阱,例如鱷魚恤(122)、金利來(533)...... 許多人以為社會上最多是中產階級,因此向中端市場發展沒有錯。以過去香港經驗,當中產階級收入漸豐,消費便由低端市場走向中端市場,形成鱷魚恤、金利來等 大行其道,但中產階級消費不會停留在中端市場,而是逐漸向高端市場上移。今天香港中產階級大部分穿外國名牌服裝、女性皆用外國「名牌」手袋,市場上只有中 低端,例如佐丹奴(709)或G2000等可以生存;其次是高端產品,如外國品牌,大部分中端產品反而失去生存空間,包括思捷環球(330)。令人擔心是中國消費市場亦進入低端產品及高端產品可以生存、中端產品生存空間則愈來愈窄的時代。

「時間」換「空間」
中 國制造業進入轉換期,從2007年以前的薄利多銷,改為提升產質量素、改善邊際利潤、放棄高增長。國家政策是希望中國制造業日後占GDP30%左右,因為 制造業能夠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上述政策,過去德國推行得十分成功,德國房地產一直平穩發展,從來沒有泡沫,制造業除了大企業外,不少中小企一樣可以生存, 產質量素更達世界一流水平,上述經濟結構令德國經濟一直維持良好增長,不似日本自1990年房地產泡沫爆破至今未能複蘇,甚至像美國自2008年金融海嘯 後亦失去動力,但中國經濟能否模仿德國而取得成功?

由於中國房地產城市化的趨勢繼續,長期而言,「上」的壓力仍很大,另一方面來自政府 政策及銀行壓力,短期「下」的壓力亦少。國家政策要求樓價小幅下調兩三年,隨著人均收入提高,政策可以逐步放寬。即國家政策是以「時間」換取「空間」,一 切以維穩為主,以免出現類似1997年8月至2003年4月時香港的情況。

在新興市場(不包括歐、美、日),人們仍傾向買磚頭、賣出股 票,此一趨勢在中國亦一樣,至今仍未見改變。今年中國每1000人擁有52架私家車,較OECD國家每1000人擁有100架有距離,但同新加坡39%家 庭有車、台灣20%家庭有車比較,中國大城市家庭已31%擁有私家車。7月份廣州市政府宣布限制市民購車,中國汽車市場由過去高增長期進入低增長期,未來 內地汽車股應否繼續睇好?

國家發展及改革委員會公布仍在研究應否補貼農村購買汽車(2009年政府曾提供補貼給市區居民購買省油汽車),政府不認為中國農民應擁有私家車;加上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銷量較去年同期上升5.5%,看來並不需要進一步的刺激計劃。

穩中求變難度高
香 港收入分配不平衡的情況仍在擴大,最高收入20%的人口,無論政府推出任何政策都可成為受惠者,最低收入30%的人口由於有政府社會福利保障,問題亦不 大,最慘是占50%人口的中產階級,既上不了天堂又落不到地獄,只有半天吊。收入分配不平衡令市民質疑特區政府的公義及公正,今年7月又再次引發大量人士 上街遊行。富二代的誇富行為亦刺激起普羅大眾的公憤。

CY上台後如何實現「穩中求變」?如何令年輕人買得起樓?如何不影響小業主手上的 財富。外國名牌商店已將香港零售鋪租金炒至天價,如何令本土中小企業仍有生存空間?求變容易,例如董建華的八萬五房屋政策。求穩亦易,例如曾特首的孫九 招。最難是穩中求變,既要「穩」又要「變」,互相矛盾。講就易,做便難,更何況2008年起香港經濟已進入回落期,或叫GDP低增長期,看來CY還是少說 話多做事,拿出成績來,才叫人心服口服,沒有成績一味接觸群眾是沒有用的。

2008年起,香港進入「贏家獲得一切」的時代,如你的公司不是行業龍頭,便會面臨被淘汰的命運。在經濟回落期如果仍想投資,請買龍頭股,投資策略應以謹慎為主。小心在草叢內的蛇,個別股份股價隨時可以下跌70%或以上,如不及時止蝕,一旦被蛇咬可以毒發身亡。

美儲局的武器

《選股情報》美儲局自周二(31日)起的議息會於今日(1日)完結,會於美國東岸時間

下午2:15開記者招待會,簡介議會情況及救市新招,如果聯儲局冇料到,金融市場即死俾你

睇,但聯儲局又總不能在周四(2日)歐央行會議及周五(3日)的就業數據前就大膽行動,如

站錯邊就瘀到痺,因此最佳武器仍是「口水」一於有Talk話Do。

美儲局有扭曲操作:沽短(債)買長(債),但到今年底美儲局的短債也會沽得七七八八,

屆時美儲局無短可沽自然會無長可買。
一個可行解決方法是效法歐央行,美銀行找出些抵押品,向美儲局借入群行資金,為期3至

5年,以為市場提供更多的流動資金,由於美儲局今時連垃圾資產都可作抵押品,應很難再找出

垃圾過垃圾的抵押品出來作抵押,一方掩耳盜鈴方法是:銀行可以拿他們的loanbook

(借貸)來作抵押,此即一如出口信用局以廠家的應收未收帳,LC、DA之類作借貸一樣,總

之,千方百計讓美儲局可以作低息借貸便是。
今日《經濟通》編輯要筆者找股來講。認真難,因為今日市應回些,但在大跌市中,總有些

股會跌過頭,尤其是今周四歐央行使市場失望時,跌過頭之後就會回彈,叫修復行情,今日筆者

在《晴報》有文談此。
今時有修復行情的,是一眾內銀股,尤以建行(00939)(滬:601939)和工行

(01398)(滬:601398)走勢尤為可人,可望在現水平(建行5﹒2元、工行

4﹒4元)有10%左右升幅。至於筆者一直推介的中移動(00941),雖然今年底可望近

紅底,但今時90元邊也應先食糊,待回下至86╱85元始再吸;至於筆者另隻推介股昆侖能

源(00135),要看今周能否升上13元,如仍是在12﹒5元邊鬼混就走貨;中石油

(00857)(滬:601857)在10╱10﹒5元關前應有阻力,到位可先賺一賺,之

後再諗。
謹聲明,以上股不是無風險,尤其是美儲局和歐央行不給力,就市冇力,歐央行可以怎給力

,請看今日筆者在《經濟日報》文,中國的六招撐經濟都是舊料,筆者明天在《經濟日報》談。

再聲明,投資要自己思考,賺了錢是你英明神武,蝕了錢請自己總結經驗。

《香港經濟日報研究部主管石鏡泉》

What Happened To Gold? - Part 2


By Alf Field


Dear CIGAs,


There are no certainties in the investment universe. Investors are forced to weigh up the various risks and assess the probabilities involved before committing themselves to a course of action. Current Elliott Wave and technical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probabilities now favor a strong rise in the gold price.


It may be helpful to consider my personal assessment of the various probabilities at different points in the recent gold market correction. On 23 August 2011 when gold pushed above $1910 my guess was that there was a 90% probability of a severe correction. The target for the decline, as given in my keynote speech at the Sydney Gold Symposium in November, was circa $1480, the point at which the explosive extension in the gold price had started.


Extensions have a good record of retracing to the approximate point from which the extension began, in this case $1480. Market action during the decline is used to fine tune a more accurate end of the correction. Gold never got down to target of $1480, stopping not very far away at $1523 in late December 2011. At $1523 all the minor subdivisions suggested that there was a 75% probability that this was the low and that the market would move into a strong upward move, probably the most vigorous of the bull market. A lesser alternative considered was that $1523 might only be the A wave of a larger A-B-C correction.










Subsequent events proved that the lesser alternative - that $1523 was only the low point of the A wave - proved to be the correct diagnosis. The A-B-C correction is shown in the above chart.


The upward move from $1523 through January and February 2012 to $1792, a gain of $270 in just 2 months, looked exactly like the vigorous upward move that had been anticipated. From $1792 a correction in the 6%-8% range was expected. That meant a maximum retracement to $1650 could be tolerated. A decline below $1650 would indicate that something was wrong with the analysis and would necessitate examining alternative possibilities.


Gold did drop below $1650, throwing a spanner in the works of the expectation that the market wa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massive third of a third wave with a target of $4500. Once the 61.8% retracement level at $1626 was also broken, the strongest probability was that the rise to $1792 was the B wave and that the market was declining in the C wave. At this stage it began to look as if gold might still achieve the original downside objective of $1480.


The decline halted at $1528 and then started rising in a desultory fashion. The above chart was produced at that time showing that the A wave decline had lasted 88 trading days while the C wave decline had lasted 55 days. In addition the C wave decline of $264 was 66.5% of the A wave decline of $397, as depicted on the chart. The 2/3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 and C wave declines plus the ratio of 88 days to 55 days absorbed by the respective waves, a neat 8:5 Fibonacci ratio, improved the odds that $1528 was the end of wave C. It would thus also mark the final end of the correction that had lasted since late August 2011.


The above positive assessment was not published at the time. Additional confirmation from further market action was required to be sure of the call. The required evidence of a rapid and large upward surge in the gold price plus the break of the prominent downtrend did not emerge. Gold simply churned within a relatively narrow range below the declining trend line.


A number of readers have urged m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ime. In the past I had found that the magnitude of the waves was a much more important factor than the time involved. I had never been able to make an accurate call using only time elements and cycles. Every time I made a forecast based on time, I got it wrong. Nevertheless, I resolved to examine the time elapsed by the different moves more closely.


That gave rise to recognizing that the 88 and 55 days absorbed by the A and C wave declines respectively was the interesting Fibonacci ratio of 8:5. With the gold market churning and going nowhere, I developed an alternative theory that $1528 was not the final low point of wave C but only the low point of wave a of an a-b-c move making up the C wave.


That would explain the desultory sideways trading in the gold price and implied that the final low was still somewhere in the future. An extension of this theory was that the decline in the smaller and final wave c to the low would last 33 trading days. This would extend the previous 88:55 ratio to 88:55:33, and would mean that the time absorbed by the two small c wave declines would total 88 days (55 +33), identical to the 88 days absorbed by the wave A decline.


This was pure hypothesis. There was no real basis for this theory, but it seemed worth testing it. If it was possible to predict the day of the final low ahead of time, that would be a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Gold had rallied to $1640 on 6 June 2012 and then started churning sideways with a downward trend.


Projecting ahead 33 trading days from 6 June 2012 produced a date for the forthcoming low of 23 July 2012. I didn't have any idea of what the low price would be. The chart below depicts what happened on 23 July 2012.










The low gold price on 23 July 2012 was $1564, certainly not a new low. Yet the gold price started rising almost immediately. Within a couple of days the gold price had broken upwards through the downtrend line that had been in place since the end of February 2012. This is a very positive development which will be greatly enhanced if the gold price continues to move strongly upwards over the coming days and weeks.


The bottom line is that we now have a really strong probability that the correction which started at $1913 on 23 August 2011 has been completed both in terms of Elliott waves and also in terms of time elapsed. If this is correct, the gold price should soon be expressing itself in violent upside action as it moves into the third of third wave which is still targeted to reach $4500.


Alf Field - 31 July 2012


Disclosure and Disclaimer Statement: The author has personal investments in gold and silver bullion, as well as in gold, silver, uranium and other mining shares. The author's objective in writing this article is to interest potential investors in this subject to the point where they are encouraged to conduct their own further diligent research. Neither the information nor the opinions expressed should be construed as a solicitation to buy or sell any stock, currency or commodity. Investors are recommended to obtain the advice of a qualified investment advisor before entering into any transactions. The author has neither been paid nor received any other inducement to write thi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