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9日星期一

Drinking silver will turn you blue - and here's why


Visit NBCNews.com for breaking news, world news, and news about the economy



By Tia Ghose, LiveScience 
Homeopathic medicine, colon cleanses, juice fasts: Of all the unproven health remedies, one of the weirdest may be taking colloidal silver. People drink the silver solution in an attempt to keep infections at bay, but those who drink too much turn a disturbing shade of blue-gray, a condition known as argyria. 

Now, researchers have figured out why too much of the shiny drink can leave someone looking like the Tin Man. The same chemical process that develops black-and-white photographs also pigments the skin, according to an October 9 study in ACS Nano. 

"It’s the first conceptual model giving the whole picture of how one develops this condition," said study co-author Robert Hurt, a researcher at Brown University, in a press release.
Enthusiasts of colloidal silver believe the metal's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will keep them from getting sick. There's no proof it works, but there is proof that taking too much can leave people permanently blue. 

To find out how that happens, Hurt's team added silver to chemical mixtures to mimic the conditions in the human stomach and intestines, and also created a mock-up of human skin tissue. 

The team found that stomach acid strips silver atoms of one electron (electrons have a negative charge), making a positively charged silver ion, or salt. The silver ion then seeps into the bloodstream through channels normally only used by other salts. From the bloodstream, the salts wind up in the skin. 

When light hits the skin, electrons from the surrounding area immediately bond to the silver ions, turning them back into silver atoms. The chemical conversion results in darker particles, and the skin turns blue. The same chemical reaction is used to develop black-and-white prints.
So far, there's no known way to reverse the trend. To avoid looking like a Smurf, it's probably best to avoid the health tonic altogether.

歐洲最大金幣在瑞士展出

10月25日,在瑞士曼諾展出了歐洲最大金幣“大菲爾”。金幣直徑37厘米,重31公斤,價值130萬瑞士法郎,目前全球只有15枚,其中只有一枚在瑞士公開展出。 





二戰後黃金與美元的變遷史

1944年7月,44國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召開聯合國貨幣及金融體系會議,同意將各自貨幣釘住美元,美元至此成為世界儲備貨幣。與此同時,會議還規定一盎司黃金相當於35.20美元,金本位制度就這樣建立起來了。其後,越戰爆發,美國政府花銷超過5000億美元,美國當時的總統林頓·約翰遜向貧困宣戰,推行“偉大社會”計劃,超過4000萬美國人加入美國社會保險體系。




    
美國為了填補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開始大把大把地將美元輸往海外。大量美元外流,最終威脅到了美國的黃金儲備。不斷貶值的美元引起各國擔憂,於是用手中的美元按照固定比價買入黃金,全球的黃金需求大漲。美國的黃金儲備實際上從上個世紀50年代後期就開始急劇下降。
1958年起,各國央行開始用手中的美元購買美國人的黃金,當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從20312噸下降至18290噸,跌幅10%。 1959年,美國黃金儲備又降低了5%,1960年降9%。於是,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比價再也維持不住了。 1960年10月金價飆升至40美元一盎司,美聯儲、英格蘭銀行連夜向黃金市場投入大量供應以平抑價格。
其後,美國、英格蘭、西德、法國、瑞士、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等國的央行組成了共同拋售黃金的組織,阻止金價超過35.20美元一盎司的固定比價。這個組織被稱為倫敦黃金池,其成員銀行提供一定數量的黃金組成黃金中央儲備池,這意味著原來由美國黃金儲備所支撐的金本位,已經變成了由這些成員國黃金儲備所支撐的金本位
1962年,英格蘭銀行在倫敦黃金交易所通過低買高賣黃金來維持金價水平。直到1968年,近80%的礦產黃金都是通過倫敦黃金交易所賣出去的,倫敦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黃金市場。
從1919年9月份開始,倫敦上午定盤價成為全球黃金的權威價格,為了迎合美國市場,在1968年倫敦黃金市場推出了倫敦時間下午3點報出的倫敦下午定盤價,這一價格成為了新的權威價格。
儘管期間經歷了古巴導彈危機、美蘇冷戰,但黃金價格維持穩定,倫敦黃金池被證明是相當成功的。
1964年,東京灣事件爆發,越戰在1965年升級,美國軍費暴漲,同時,林頓·約翰遜總統推行的“偉大社會”計劃開支暴增。金價上漲的壓力越來越大,1965年倫敦黃金池不得不出售更多的黃金以平抑價格,但是卻鮮有機會在低價補倉。
1967年,英國開始將英鎊貶值,美元貶值的壓力也很大。 1968年年初,就在一個月多一點的時間裡,倫敦出售的黃金就超過1000噸,相當於平時的20倍。法國隨即退出倫敦黃金池,並用手中的美元向美國購買黃金,而不是美國國債。
此時,黃金需求暴漲,美國不得不用飛機緊急空運黃金至倫敦,以解燃眉之急。但是情況卻沒有好轉,各方繼續搶購黃金,倫敦黃金池一天售出了175噸,但到了第二天出售的黃金就增加至225噸。倫敦黃金池的成員國開始支撐不住,最重要是不想再用自己的黃金儲備為美國的越南戰爭以及社保體系改革買單,於是紛紛退出該組織。
在倫敦黃金池各成員國的強烈要求之下,1968年3月15日,英國女皇宣布倫敦黃金市場暫時關閉,至此倫敦黃金池解體。
黃金市場走向雙軌制,一方面各國央行間維持著35.20美元一盎司的黃金美元官方比價,另一方面黃金價格在自由市場上開始浮動。在此間,美國為了維護以美元為基礎的金本位不得不採取了緊縮的貨幣政策,比如在1967年10月25日美聯儲基準利率低至2%,但到了1968年3月15日,倫敦黃金池解體這天,聯邦基準利率已經飆升至5.13%。
當美聯儲的緊縮政策生效之後,聯邦基金利率繼續攀升,1969年夏天升至10.50%。 1967年9月6日,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5.20%,但依然高於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4%的平均水平。 1969年12月29日,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觸及8.05%。如此高的利率水平最終成功地壓住了金價的漲勢。 1970年2月,倫敦黃金市場的價格平均為34.99美元一盎司。
但好景不長,在債務重壓之下,美國無法維持高利率水平,美元貶值之勢在所難免。各國繼續拋售美元,買入黃金。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國停止用美元兌換黃金,美聯儲最終放棄美元與黃金的固定比價。美聯儲也將其市場調控目標從保持價格穩定轉變為穩定通脹率水平。從此,黃金兌美元開始了長期的上漲,1971年8月份,金價超過42美元,最終開始了第一次黃金大牛市。
通過上述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導致黃金第一次大牛市的基本條件有兩個:第一是債務水平太高;第二是市場真實利率水平較低,甚至為負。在一項研究中,用美國90日國債收益率減去美國的通脹水平得出真實利率水平,結果顯示金價在真實利率水平高的時候表現較差,而在真實利率水平較低的時候表現較好,即金價與真實利率水平呈現負相關關係。
邏輯也十分簡單,當真實利率水平低於零時,現金以及各類債券基本就喪失了吸引力,這個時候持有這類資產等於在虧錢。而黃金則向來被人們認為是對抗通脹、保值最好的資產,於是便會受到歡迎。
所以當真實利率水平較低,或者為負的時候,黃金傾向上漲,反之當真實利率水平上升,金價通常向下。即便如倫敦黃金池大量向市場傾銷黃金,但其時真實利率水平為負,也未能控制住黃金的漲勢。兩次黃金大牛市,實際上真實利率水平都低於零。
還有一些市場經驗告訴我們,利率水平在6%之上,黃金價格將大幅下跌,而利率水平在2%之下,金價則會大幅上漲。目前美聯儲基準利率水平為0.25%,更為重要的,近來美聯儲一再重申,目前的低​​利率水平至少會維持至2014年年末,這也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市場都會處於這樣一種極低利率水平環境
對於下半年的行情,大唐認為金價在5月份曾經三次測試1530美元支撐,1500美元很可能是中期底部,今年黃金不會出現1500美元以下的價格。黃金有望在8月末至9月初,擺脫調整行情,再度向上測試歷史高點。如果美聯儲在下半年啟動QE3,那麼金價今年越過2000美元的大關的機會還是有的,反之黃金很難再度攀上1900美元。
黃金作為貨幣在過去、現在、未來扮演了原來越重要的角色。作為商品至高無上的象徵,在沒有替代品出現之前勢必會是最重要的保值品。作為投資工具其特有的大眾性在未來的投資市場勢必會成為人人追逐的對象。

信貸泡沫與全球貿易

在過去20年裡全球貿易量的增速遠超工業產出,這是由於信貸驅動下的全球化在全世界創造了巨大的失衡。正如Diapason Commodities的Sean Corrigan 在下面三幅圖總所顯示的,所有這些賣方融資下的繁榮已經走向終結。
 
重點是,隨著信貸達到飽和點,被迫的去槓桿化(並非指在歐洲)正在摧毀信貸刺激下的永續增長美夢。
 
如下圖所示,全球貿易量增長已跌入危險區域。 (今年八月,全球貿易量連續第三個月下跌)
 
由於信貸的推動,全球貿易量相對於工業產出的比例一直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向上趨勢上,全球貿易量平均要超過產出3.4%。而這一切都隨著2008年信貸飽和的到達而終結了。




這意味著,沒有信貸的擴張,全球貿易量正在快速下滑。


 歐洲正在經歷嚴重的去槓桿化。

 

Hugh Hendry:看多黃金,看空S&P

2012年10月29日 03:06 文 / vickyjx
Hugh Hendry:我不知道股市將走勢如何,但是我看多黃金並看空S&P
今年的經濟學家Buttonwood會議上最好的演講之一仍然來自Hugh Hendry。這位自稱“處於正統理念體系之外”的人在15分鐘的演講中抹殺了大量的菲林。簡潔是表達思想的利器;而就Hugh Hendry簡潔且充滿邏輯的演講來說,幾乎無人能出其右。
以下是他此次發言中的重點內容:
10到12年前,我成為黃金的狂熱者, 我在2002年底開始了我的對沖基金生涯,並且在2003年就贏利了50%。那時黃金剛剛開始上漲勢頭。
當花旗和其他銀行認為黃金必會漲至達到高價時,你需要從相反的角度想問題。
2006年Hendry退出黃金市場,因為他預期在黃金​​漲至3000美元之後會有一些“極其糟糕”的事情發生,正如雷曼兄弟在2008年十月通過購買債券達到50%贏利(經歷了長期的平穩運行後的寬尾收益)之後的潰敗。
另一個關注點包括全球貿易對貨幣市場的衝擊。目前每個國家都在竭力將其貨幣貶值,這對Hendry來說意味著大規模交易外彙的機會來了。
他在總結宏觀經濟形勢時說,美國出現的複蘇跡像被歐洲的烏煙瘴氣所抵消。另外他依然重點關注他最喜歡的宏觀議題——中國:“如同德國一樣,中國也是調控中的經濟體;但是與德國不同的是,中國現在採取了金融干預——運用行政干預的方式來扶持不盈利的投資,所以現在他們可能面臨雙重風險。如果經濟復甦不能夠持續下去的話,我很擔心這些風險會降臨到中國的頭上。”
接著,Hendry提到了中國賣出美國國債這一具有政治敏感性的問題。他認為中國賣出美國國債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情,他解釋道:“ 美國國債並不是一種資產,你不能通過賣這種資產來自保”,因為賣出美國國債會導致人民幣升值,而這會導致中國出口下滑。
中國的根本問題是,它並沒有退路:它不能在經濟下滑的時候僅僅憑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或者通過賣出美國國債就得以自保;另外,金融調控可能會放大經濟下滑的影響:“英國GDP從最高到最低下跌了8%, 美國在1931年下降了23%, 這是金融調控的結果。我在這裡並不是說中國也會下降23%。但是如果我們私聊的話我會說實話。”
提問環節內容如下:
Hendry 看多黃金看空S&P. “S&P直到2008年都是一筆好生意”,自從2009年QE以來它雖然一直有利可圖但是卻越來越難預測。有觀點認為,QE幫助推動了S&P走勢,弱化了黃金。
對於買黃金還是買礦業股的無休止的爭論,他表示:“我看好黃金,看空礦業股。目前沒有理由去買礦業股,除非你瘋了。當金價上升的時候,風險溢價也上升。黃金價格3000美元的時候肯定比300美元呼聲要高。的確,你不能保證什麼時候價格會下降。但是如果你看好黃金,為什麼不買黃金ETF, 黃金期貨或者金條呢?”
以下是他精彩的總結:“我已經不做拋硬幣賭機率的買賣了。我並不是要告訴你們黃金走勢會如何,因為我也不知道。我是相信不確定性的人。我不知道股市會如何運行。所以當我就我客戶的資產組合進行交易的時候,我也抱著不可知論的心態。我只是希望增加獲利的概率。

中國人的苦日子快來了

美國小復興與中國探大底
張庭賓



    
10月15日,三季度GDP增速公佈,為7.4%,創下14個月來的新低。對此,不少分析人士卻紛紛表示樂觀。


    
這些評論諸如——“經濟下行見底或將觸底反彈”、“中國經濟已觸底,不存在硬著陸可能”、“經濟出現明顯觸底信號”等等。若從短期市場信號來看,或許如此,比如人民幣再升值、股市反彈、樓市地王再現、鋼鐵鐵礦石價格反彈等等。


    
然而,從全球產業結構變遷和全球貨幣金融競爭力重構的戰略高度來看,中國經濟的探底和轉型才剛剛開始。


    
之所以做出這個判斷,首先要對中國經濟過去20-30年的高速增長的動因做出清晰解釋——主要推動力是兩次大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全球製造業向中國集中的“世界工廠”機遇。在1979年中國實行計劃生育以前,人口高增長,從1949年的5.4億增加到了1978年的9.6億人,使中國儲備了巨量健康的勞動力。 1991年前蘇聯解體,冷戰結束;1992年小平南巡,中國大力對外開放。恰逢全球信息化革命方興未艾,隨著ERP等遠程信息管理手段的推廣,跨國公司跨地域管理能力大大增強,同時石油等價格非常廉價,1994年僅每桶14美元。這使得歐美將製造業向外轉移成為可能,因為中國勞動力充沛而廉價,珠三角農民工月薪曾長達20年被壓在1000元以下,而且不必提供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資本基本無需投入改善勞動環境。這給資方提供了巨大的利潤空間。


    
1997-1998的亞洲金融危機進一步強化了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東南亞的國家飽受重創,中國因為人民幣固定匯率,資本項目未開放而受衝擊較小,其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令中國製造業產業集群更具競爭優勢。


    
第二次浪潮是由人民幣升值所引發的資產泡沫狂潮。 2005年中國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人民幣開始單邊升值,二是股權分置改革。前者意味著投機人民幣升值的無風險套利機會,由於中國抓住世界工廠機遇,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幣內在價值增強,而長期固定匯率下,人民幣的確被低估,這對國際熱錢產生了巨大誘惑;後者意味著中國股市基本與國際市場接軌,成為國際熱錢可投資的市場。於是乎國際熱錢和海外華人資本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地湧入中國,先是在2007年10月將A股上證指數推高到6124點的巔峰;再把樓市推到了2010年底的天高。


然而,時至今日,當年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因素,均已在走向衰退或反面。


    
從世界工廠效應而言:1,中國人口紅利盛極而衰,1979年的獨生子女已經33歲了,即按大學畢業21歲算,獨生子女已經進入工作10年了。與以前的勞動力是天壤之別;2,跨國公司早已渡過投入期,每年開始向外轉移大量的利潤;3,人民幣大幅升值了32%,中國製造的貨幣成本大幅攀升;4,資源由原來國內的廉價提供到不得不使用國際高價資源。石油最為典型,1996年中國變成淨進口國,現在57%的石油靠高價進口,100美元的油價已經很平常;5,美國國策改變,開始鼓勵跨國公司回流美國或美洲,力推再工業化戰略即使在亞洲也努力尋找對中國的進口替代。 6,全球貿易保護升級,東亞政治局勢不再安然無恙。


    
資產泡沫的負面效應如今也全盤凸顯。在股市和樓市的大博弈中,由於中國企業家和投資者,他們以前並沒有與國際投資者同台競爭的經驗和能力,在股市10萬億計的財富再分配中,在樓市100萬億元計的財富再分配中,均成為輸家,不僅將過去20-30年的財富積累基本虧在其中,更將未來20-30年的預期勞動收入深深套在樓市泡沫中。同時,樓市的大幅攀升也推高了製造業的成本,讓中國企業更難以負荷。


    
與此同時,政府在長期的繁榮週期中,逐漸擴大了財政胃口,以製定規則和手握分配權的優勢,財政收入的增幅連續多年2倍於GDP的增長,加上國有企業在金融和資源的壟斷,都成為中國製造業不可承受之重。


    
一言以蔽之,中國過去20年的高速增長的動力機制均已盛極而衰,正面效應正陸續轉為負面效應,即在舊動力機制快速衰退,在新動力機制未能再造之前,中國經濟只能是繼續探底,近期也只是很短反彈後,將加速探底。


    
決定中國經濟探底有多深的外部重要因素是——美國競爭力再造的速度成果。中國上一輪的大機遇,與911事件後,美國共和黨小布什政府,在石油軍火寡頭的誘導下,將戰略矛頭指向中東石油,從而陷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泥沼有關,這讓美國債台高築,同時在國內放任虛擬金融創新,結果誘發了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那時在中美兩大國的競爭天平上,第一次傾斜向了中國。


    
但是,中國並沒有抓住這次機遇,進行高新科技創新的產業升級,以應對未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也未能大力推進環保循環經濟,以降低對海外資源依賴;更未能乘國際2008年國際商品資產價格大跌而購買海外優質資產,結果以中央四萬億帶動全國18萬億元大興土木,推起了一個把所有剛需者,也把中國壓的喘不過氣來的巨大樓市泡沫。


    
與此同時,美國卻在民主黨奧巴馬政府的領導下,努力地進行競爭力再造:先是穩定了美國金融系統;其後幫助大企業撇掉壞賬;通過QE1-3,同時打擊歐元,推動熱錢回流壓低資金價格;通過油頁岩開發技術和支持新能源壓低能源價格;通過加大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為美國再工業化創造條件。即在中國競爭力持續惡化時,美國競爭力在上升。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沒有問題了,西方文明的根本性難題——金融寡頭利益擴張與選民福利擴張的衝突仍未能解決,它的巨大的虛擬金融泡沫仍將一直是“達摩克利特”之劍。因此,其即使是複興也是一個階段性小復興。


    
很顯然,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的困難要比美國更大的多,同時東亞地緣政治危機,也會讓熱錢如驚弓之鳥大規模撤離東亞,從而使中國的問題,如同潮水退卻後那樣,在海灘上顯得更加突兀。在未來幾年,人民幣兌美元將迎來一個中長期貶值週期。


    
中國還有應對方法嗎?有的,那就要競爭力再造。這至少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政治體制改革,自上而下的機構精簡和自下而上的擴大民主,以大大降低行政成本;2,合理分配土地和資源財富,大部分轉入社會保障體系中;3,凡是市場能做好的都交給市場,激發民間創造活力,特別是金融向民間開放尤其重要;4,A股徹底扭轉“利益輸送市”,變成真正優化配置資源的財富成長市,激勵高新科技、新能源和環保循環經濟。此外,遏制汽車等高耗能工業,大大降低對外部資源的依賴等等。


    
坦率地說,從現實的困境到實現競爭力再造,將是極為艱鉅的挑戰,這首先需要形成一個開明的領導權威,以推動變革。
    
換言之,即便一切配合到位,變革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國也至少需要5-6年才能初步競爭力再造。即至少未來5年中,中國人要做好過苦日子的準備了。 (作者為中華元國際金融智庫創辦人,僅供參考,投資者決策風險自負,聯繫郵箱ztb6006@sina.com)

金市反彈 難言回升

石林....
或者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上周金市演變及結局:牛方與熊方皆各得其所。
首先對熊方來說,金市承接前兩周之勢繼續下跌,高位止於1730.1元(美元.下同),低位曾跌至1698.6元,收市報1711.1元,比前周仍報跌9.4元。
而對牛方來說,他們大部分人心目中的重要關口1700元微失而復得,收市能穩站於其上。此外,這次市勢回調剛好約為前數月總升幅的38.2%幅度水平,不但可以預期,而且是健康的。 
敝欄也樂得其所,因為上周的實際低位與上期估計的短期下跌目標1695元相差極小。
凱恩斯理論又受質疑
然 而,這樣是否就可以得出稍後市勢取向的最後答案呢?當然不是,對於金融市場取向來說,不存在最後答案,只有永無終止的新答案。最近,美國聯儲局和其他國家 當局再膨脹政策的實際效應並非如較早前預期般的顯著,相反經濟收縮力量時隱時現。況且美國大選在即,一股不贊同奧巴馬政府左傾經濟政策的思潮暗地裏在蔓 延。
簡 單地說,因金融海嘯發生,供應學派的經濟理論被抨擊得潰不成軍,凱恩斯經濟理論再度取得壓倒性優勢。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後者又開始受到質疑。四年前曾被視 為羅斯福化身的奧巴馬,其政績並不突出。前總統羅斯福採納凱恩斯理論,挽救了美國經濟擺脫大蕭條,再拾光明;但今天奧巴馬時代的經濟仍步履蹣跚,前景不 明。
另一面,忠實的凱恩斯理論信徒、現任聯儲局主席貝南奇大肆開動印刷機印製鈔票,使美國貨幣基礎猛增加了2.14倍,以此作為避免衰退出現的主要手段。至今此手段成效緩慢,但埋伏下日後若貨幣流速回復正常,便有可能出現惡性通脹的隱患。
因 此,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聲言,若然當選總統將會炒掉貝南奇;而貝南奇最近則表示,無論何黨獲勝,都不會尋求連任。這些事件都說明,凱恩斯理論開始又受到質 疑,供應學派理論慢慢試圖回潮。貝南奇似乎有自知之明,除了作出上述表示外,最近一個多月看來並沒有積極進行QE3的實際操作,這從10年對2年的美國債 息比率進一步降至5.93,可以看出來;在公布推出QE3後不久,該比率為7.17。正常而言,QE操作應推高該比率曲線,但這一個多月則是有悖「正常」 了。
所 以1700元是否金市調整「底價」尚難斷言。金市近數周的平倉潮或暫告一段落,但1736元以上的金價已在圖表上形成一個頭部,假若目前金市回揚不能升越 1754元,並分別受制於1738元和1728元,則只能視之為反彈。以理論量度,上文說的頭部其下跌目標分別為1669元和1665元,金市至今似未完 成該目標,故宜用中性心態觀察市勢實際發展。
談 到銀市,最近有一段消息指中國今年白銀需求將達到7700噸,若連同估計的印度需求計算,這兩個白銀需求大國今年需求將共達1.2萬噸,佔全球銀產之半。 但另有資料顯示,銀的交易控制在八個大交易商手中,他們日前的沽空量相當於152天全球銀產,而其中四個大交易商的沽空量已佔相當於129天全球銀產!
白銀市場可謂最為被寡頭控制的市場,相比之下,更大規模的石油市場,八個大交易商的沽空量只相當於2天全球油產而已。故可以說,白銀並沒有所謂「合理」價格。
銀市為寡頭控制市場
上 周銀價跌至31.52元後反彈到32.09元收市,比前周微升0.02元。類似金市,短期銀價料會從上周低位向上回揚,但回升阻力分別在32.5元和33 元。圖表上33.4元以上的銀價已組成一個頭部,假如這次回揚不能克服此頭部低位的阻力並升越33.9元,只能視為反彈,銀價仍有下試理論量度跌幅目標 31至31.2元地帶的可能,故宜以中性心態對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