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2日星期二

Pacific Group to Convert 1/3 of Hedge-Fund Assets to Gold


BREAKING NEWS
BOJ to Adopt 2% Inflation Target

Pacific Group to Convert 1/3 of Hedge-Fund Assets to Gold



The Pacific Group Ltd., founded by a former PaineWebber Inc. trader, is converting one-third of its hedge-fund assets into physical gold, betting that prices will go up as governments print more money to pay off debt. 

The Hong Kong-based asset manager plans to take delivery of $35 million worth of gold bars that can be traded on the 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markets, William Kaye, its founder and chief investment officer, said in a telephone interview on Jan. 18. It has secured vault space at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to store the gold, he said. 
Investors disillusioned with government money printing to service “insurmountable” public debt may seek alternatives to fiat currencies, Kaye said. Asset managers, including Soros Fund Management LLC, Paulson & Co. and Sprott Inc., are betting on the precious metal even after a 12-year rally has cemented the longest bull market in at least nine decades. 

“Gold, the way we look at it, is anywhere from being undervalued to being seriously undervalued,” Kaye said. “We’re in the early stages, in our judgment, of what would likely be the world’s largest short squeeze in any instrument.” 

Fiat currencies have no tangible backing, such as gold or silver, except governments’ good faith and can become worthless due to hyperinflation or loss of public faith.
Pacific Group’s $95 million Greater Asian Hedge Fund, which started trading in 2001, returned 2.8 percent last year, taking the cumulative net return since its February 2000 inception to 195 percent. It suffered two down years in 2008 and 2011, according to its December 2012 newsletter.

Soros, Paulson

Gold for immediate delivery finished last year up 7 percent at $1,675.35 an ounce, off the high of $1,900.23 reached on Sept. 5, 2011. Prices retreated for three consecutive months to December, as the easing European debt crisis and faster growth from the U.S. and China spurred speculation that central banks will scale back stimulus. Spot gold finished last week up 1.3 percent at $1,684.30 an ounce, a second consecutive weekly advance. 

Soros Fund Management, founded by the billionaire George Soros, raised its stake in the SPDR Gold Trust (GLD), the biggest gold-backed exchange-traded product by 49 percent in the third quarter to about $215 million,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filings show. Paulson & Co., led by John Paulson whose wager against the subprime mortgage market made him a billionaire in 2007, has a bet of about $3.6 billion through the trust, according to the filings. 

Investors would seek the safest assets while governments spend to stimulate their economies, raising the risk of accelerating inflation, Eric Sprott, the founder and chairman of the Canadian fund manager said in July. Sprott manages funds that invest mainly in gold, silver and precious-metals equities.

‘Financial Catastrophe’

Central banks have so far been able to manipulate interest rates to allow governments to service their debt at low costs, averting market seizures, Kaye said. Still, the next big rally in precious-metal prices may be 18 months to two years away, triggered by a “financial catastrophe,” he added.
Ownership of gold through financial instruments based on it, such as Comex futures contracts, now represents more than 100 times the physical gold that exists above ground worldwide, Kaye said, citing the Pacific Group’s own analysis. 

“All you actually need for a major upward revaluation of gold is for a small fraction of people to physically reclaim from major central banks or other depositories that are holding your gold and using it for their purposes,” he added. 

The Pacific Group has just converted the first tranche of such investments, buying gold bars from local refineries, Kaye said without giving the exact value of the delivery.
Kaye was a manager of the arbitrage department of PaineWebber in New York and also worked in th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department of Goldman Sachs Group Inc., according to a biography posted on his company’s website. In 1991, he set up the Pacific Group, which also has made private-equity investments. 

http://www.bloomberg.com 

SLV白銀ETF巨量加倉的背後(上)-ETF扮演的角色

一切源於上週三,全球最大白銀ETF SLV一天之內增加了18,378,092盎司(約572噸)的巨量現貨白銀持倉。儘管這並非史上最高的加倉記錄,但此前的記錄出現在2007年底,但那時是年底的特殊時段,而且在第二天就立刻抵消了。而這次無疑是SLV在常規交易時段最大的單日現貨銀增倉記錄。 SLV新增了19,000,000份份額,使得份額總數達到3.568億份。






而隨之而來最大的疑問就是,為何會出現這種規模的加倉?正如Zerohedge所言,這就如同2011年5月1日白銀歷史性的大跌之後,SLV在5月4日流出高達522噸白銀時一樣沒有任何評論。
 
儘管在經歷2年的下行盤整後,人們也許會認為投資者對白銀的興趣會大幅減弱,然而從下圖看,起碼白銀ETF的持倉量這兩年仍然在緩步上升。






那麼此次白銀ETF倉位的爆發式增長究竟反映了什麼呢?讓我們從ETF在白銀市場所扮演的角色說起。
 
FT的Kaminska認為,ETF在市場中所起的作用是衝擊吸收器(shock-absorber)和資金導流板(flow deflector)。而ETF一直被市場詬病的問題就是過度平滑資金流動、阻礙價格發現和為官方指定的授權參與商(Authorised Participants,唯一被允許贖回或創建ETF份額的市場參與者,這有點類似美聯儲的一級交易商制度)創造套利機會。
 
從本質上看,ETF本身無非是一個巨大的倉庫,存貨(或資金)可以被暫時存放在這個脫離市場的地方,直到公開市場的價格變得令人滿意為止。而管理這些流動的中介機構的盈利來自於收益率曲線結構的細微變化帶來的微小套利機會、這些機構自身的融資成本和存貨(或資金)進出ETF的費用。
 
這與股票市場古老的升水/貼水交易沒什麼太大的區別。唯一的不同來自於這些脫離市場的存貨給被動投資者發出的錯誤信號要強烈得多。
 
而從收益率角度理解ETF,你就會發現絕大部分ETF是負收益的(這是由於ETF並不支付紅利並且收取管理費)。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有點類似股市上的現金等價物。由於持有ETF意味著相對於持有所對應資產的機會成本的損失,這種效應也使得ETF的流動性和可交易性非常高。而持有ETF的唯一理由就是它提供了持有所對應資產的市場渠道和資產升值的敞口。
 
ETF份額的增加實際上意味著負收益現金存款的增加,然而,其所對應的資產可以通過期貨的對沖來獲得正收益。
 
而這正是Kaminska認為ETF份額變動會顯得與直覺相反的原因。當對應資產的價格變動偏向空頭時,ETF管理的資產傾向於上升,因為那些原本可能會進一步壓低市場的存貨被導入了脫離市場的ETF倉庫,資金由那些被動投資者提供,而那些中介機構則通過價格有吸引力的衍生品頭寸來對此對沖,從而賺取“利差”。當對應資產的市場價格開始利多時,ETF的贖回則成為常態。
 
簡而言之,那些中介機構(授權經銷商)賺取的是綜合收益,而非直接的價格回報。
 
授權經銷商只有在存在利差可賺的時候才會創設或贖回ETF份額。而如果當實物交換( “in-kind” creation)申請出現在沒有合適的市場套利機會的時刻,授權經銷商無疑將向客戶收取相當於持有存貨的補償性利差的費用,尤其當此舉與市場趨勢相反時(因此此刻借入或購買對應資產的價格不夠便宜)。
 
因此Kaminska認為此次SLV持倉大幅增加的原因更可能是:當授權經銷商在抵消自己這裡所有的存貨(資金)流動後,發現還有一筆龐大的賣單,而他很清楚這筆賣單如果拋到市場上將會引發價格大幅下挫。
 
授權經銷商並未將這筆賣單拋向市場,而是通過創設ETF份額將這些庫存導入了ETF。由於白銀市場處在下跌趨勢中,此舉穩定了現貨價格(起碼目前如此)。換句話說,ETF供給的擴張是為了避免現貨市場供給的增加。
 
而這對於衍生品頭寸有重要的影響。那麼授權經銷商如何賺錢?想想那些期差交易是如何賺錢的吧。
 

高盛:黃金進入新一輪下行周期

 大鱷終於開口唱衰黃金.....咁先係正路




上周,德國央行宣布將運出存於美國紐約聯儲與法國央行的黃金儲備,引起外界質疑全球主要央行之間失去信任,也讓人對貴金屬交易后市產生更多聯想。不過,國際投行高盛集團卻在近日再度發布預測看衰后期金價,預計5年后跌到1200美元,直言黃金已經進入新一輪下行周期。

高盛集團去年12月發布大宗商品報告稱黃金牛市將終結引起市場爭論不休。高盛表示此論點主要是基於美國經濟會不會在2013年逐漸復甦。若是如此,投資者可能不再將黃金視為傳統的避險資產,黃金將因此經歷大量賣盤。


高盛下調黃金3個月、6個月和12個月價格預估分別至1825美元、1805美元、1800美元,並預計2014年黃金均價為1750美元。高盛稱盡管黃金仍存在上漲因素,不過下行風險逐步加大。

對於2013年的黃金投資建議,高盛集團給出了具體規則。“黃金2013年第一季度以小幅上升為主,到2013年下半年,隨著經濟緩慢復甦,黃金價格走弱。對於COMEX黃金期貨來說,買入2013年4月的多頭頭寸,同時賣出2013年4月1850美元/盎司看漲期權。”

如今高盛進一步看空黃金,該機構大宗商品分析師稱,預計2018年黃金價格將跌至1200美元/盎司。在這份報告中,該行分析師表示,假設美國實際 利率,例如最有代表性的美國10年期債券在2018年回升至2.0%,預計黃金價格將在今後5年持續走低,並且長線預計黃金將在2018年跌至1200美 元/盎司。

高盛集團這份報告表示,除了實際利率之外,黃金與各貨幣之間的聯動同樣影響著黃金價格。預計當前黃金交易所上市基金(ETF)實物市場以及各大央行 的需求在2013年會繼續以2009-2012年的速度增長,黃金ETF需求將在2014年放緩。貨幣方面將逐漸趨於穩定 在未來數年將放緩並且削減黃金 價格漲勢。

不過目前這個假設有風險存在,實物金需求或許會走上另一條路。不過這些對黃金市場的影響都是微不足道的,因為不管貨幣走強還是走弱,都不如美聯儲量 化寬鬆(QE)舉措對黃金更有沖擊力。因此貨幣政策要進一步放寬才能改變黃金價格的前景。然而當投資者的黃金投資需求顯著上升同時各大央行也存在潛在買需 的情況下,遭受類似寬鬆貨幣政策終結之類的沖擊時,曾經推動黃金價格走高的黃金ETF持倉或急劇下滑,這會反過來加速黃金價格的下行。

通脹與金價的關係方面,高盛集團認為,通脹通常和黃金價格是呈正比的。不過目前看來,通脹高於美聯儲目標的可能性比較低,理由有三個方面:一個是盡 管美聯儲的負債資產表顯著擴張,但是通脹預計仍然非常穩固;一個是邊緣經濟的下降僅僅只是讓失業率的下降比預期慢,第三個是大宗商品價格預計將比上一年度 穩定。最後,即使高通脹突然出現,其對黃金的影響也可能被兩個因素抵消:如果美國經濟加速恢復,美國實際利率將迅速走高;如果通脹預期上升,美聯儲的負債 資產表或將停止擴張。總之,實際利率的走高對黃金的打壓遠高於持續貨幣寬鬆政策對黃金構成的支撐。

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突破3萬億 美元影響基礎貨幣

上週,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資產規模超過3萬億美元創新高,購買美國國債等資產的QE項目開始發力。



下圖可見上周銀行準備金也明顯增長。這是QE以來首次開始對銀行準備金產生實質性影響,而銀行準備金是基礎貨幣內變動活躍的構成部分。

 

Soberlook認為,只要當前的QE項目還在繼續,基礎貨幣規模就會急劇擴大。印鈔機現在已經開足馬力。

中國是否金價的依靠?




中國現在購買的黃金超過了英美德法和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的總購買量。








這是否意味著大西洋月刊副主編Jordan Weissmann等一些評論家暗示的,金價今後的上漲要依靠中國?如果中國經濟走弱,出現硬著陸或者經濟衰退,是否金價會急劇下跌?

 
毫無疑問,近年來金價上揚與新興市場及其央行的黃金需求增加有關。實際上,金磚國家的央行對自己購買黃金的行為及理由心知肚明。


 
中國日報2011年12月報導:


中國人民銀行政策研究局局長張建華稱,

"現在沒有資產是安全的。
對沖風險的唯一選擇是持有硬通貨——黃金。"

 
英國每日電訊報國際商業編輯Ambrose Evans-Pritchard今年1月17日評論稱,世界正在追求“新的黃金標準”,將形成黃金、美元與歐元三大儲備貨幣構成的系統。


    
沒有經過G20國家領導人舉行任何會談宣布觀點或者公佈項目,這個世界實際上就在逐步朝著黃金標準發展。
 
    
讀過2012年GFMS黃金調查報告的讀者已經了解,全球央行去年購買金條按噸數計算已經超過了近半個世紀以來任何時期。
 
    
2012年,為了在美元、歐元、英鎊與日元這四大貨幣之外多樣化新增儲備,這些央行淨增持了536噸金條。

 
是什麼趨勢這些國家將黃金當作儲備貨幣一樣持有?是因為他們普遍都是美國的債權國,他們持有的美元計價資產過去十年受到美國實際負利率的影響縮水。


 
在美國國債全球化以前,就已經有黃金在實際利率跌至負值時期表現良好的觀點存在。


 
下圖藍線是美國10年期國債實際利率,紅線是金價。




對比以往實際利率與金價的走勢可以看到,在實際負利率的環境下,推動金價的對象與其說是中國,不如說可能是那些對美元計價資產失望的全體債權國。

 
azizonomics博客認為,中國以及其他金磚國家經濟下滑對金價仍有影響。雖然外界普遍預測中國經濟放緩可能減少黃金需求,但需求增加倒更有說服力。比如中國的通脹危機可能推動中國民眾和金融業購買更多的黃金,避免實際利率下降或負利率的影響。


 
當然,對於黃金這樣的市場,在判斷市場驅動因素方面沒有過硬的鐵律,因為這裡有多種市場參與者。


 
他們有多種不同的參與動機。這些參與者有的將黃金用作通脹對沖工具,有的像中國央行那樣用黃金對沖對手方風險和全球傳染,有的用做實際負利率的緩衝,有的將黃金視為一種有形的財富。


 
全球貨幣系統處於變化不定的狀態,多個國家簽定以黃金等非美元貨幣交易的雙邊和多邊貿易協議。新興市場的央行將黃金用來為不可預見的變化做保障,也將它用來贏得全球貨幣影響力。

為求減赤,印度上調黃金進口稅



全球最大黃金買家——印度週一上調了黃金進口稅,這是該國10個月來的第二次上調。印度希望降低國內市場對黃金的需求,黃金進口是印度巨額經常帳赤字的“最大貢獻者”之一。印度政府宣布,把黃金進口稅從4%上調至6%,立即生效。政府還把鉑金稅率由4%上調至6%。

稅率上調將可能抑製印度的黃金需求。根據印度央行,約有80%的經常帳赤字是因黃金進口造成的。近期數據顯示,印度第三季度經常帳赤字創下223億美元的紀錄值,佔GDP的5.4%。巨額赤字也使得印度貨幣盧比承壓,其2012年對美元貶值了3%。


在印度,黃金進口額僅次於原油。該國經濟事務部長Arvind Mayaram說,本財年的前9個月,即2012年4-12月期間,印度進口了380億美元的黃金。上一財年,印度總共進口了565億美元黃金。


去年3月份,印度曾上調過一次黃金進口稅,將其從2%上調至4%。


儘管3月的稅率上調和盧比貶值已經削弱了黃金需求,但政府仍認為黃金進口過多。


Mayaram說,政府還將允許黃金ETF把一部分黃金儲備存在銀行。政府希望這將幫助滿足國內需求,阻止進口增長。Mayaram說:“我們相信黃金進口將得到抑制,不僅僅是因為進口稅上調,還因為ETF解鎖了它們的黃金儲備,使得有額外的黃金供應流入市場。”


不過,交易員們表達了對稅率上調的擔憂。他們說,這可能導致人們通過非法渠道,從稅率較低的鄰國處獲取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