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3日星期一

貴金屬基金年內贖回208億美元創紀錄貝萊德仍看多黃金



今年4月,金價下跌14%,黃金進入熊市。投資者紛紛撤資,黃金及貴金屬基金贖回規模高達創紀錄的208億美元,對沖基金還在增加空倉。但全球最大投資管理公司之一的貝萊德(BlackRock)仍然看多黃金。
CFTC投機性期權與期貨持倉數據顯示,截至5月7日一周內


    黃金空倉環比上一周增加6.4%,規模達6.7374萬手合約。



    黃金淨多倉減少10%,降至4.926萬手合約。



    18種美國交易的原材料淨多倉減少5.8%,降至58.2265萬手合約。其中可可、棉花和生豬淨多倉增加。



    原油多倉增加5.5%至20.4534萬手合約,為五週來最高水平。



    銅淨空倉降至1.6798萬手合約,環比減少28%。


追踪資金流向的Cameron Brandt數據顯示,截至5月8日一周內,黃金與其他貴金屬基金面臨12.7億美元資金贖回。

今年這類基金資金外流合計208億美元,規模為2000年該公司有記錄以來最大。

但並非所有的投資者都看空黃金,iShare Gold Trust的頭號投資者貝萊德和SPDR Gold Trust的最大持倉者鮑爾森依然青睞黃金。

貝萊德總裁Robert Kapito 5月9日接受彭博採訪時就說仍會買黃金,認為它有助於投資組合多樣化。

Kapito稱現在的形勢是“技術上的短暫偏離”,自己還是買家。

知情者透露,今年鮑爾森的黃金基金價值縮水約47%,僅4月就損失27%,但他仍然看好黃金。

管理資產3250億美元的Wells Capital Management首席投資策略師James Paulsen說:


    五年來大家聽到的都是世界末日要來了,其實沒有,所以他們最後還在前進。
    
    危機爆發的時候,你不會看到價格同樣上行,後來形勢好了,下行還會更多。黃金就和大劫難期間出現溢價是一樣。


5月9日公佈的美國上週首次申請失業救濟(首申)人數32.3萬人,2008年1月以來最少,引起金價再次下跌。上週紐約Comex期金下跌1.9%,追踪24種商品的標普GSCI現貨指數下跌0.3%。

德意志銀行10日將今年黃金均價下調6.4%至每盎司1533美元,這是2010年以來最低的年均金價。上個月該行還說黃金可能跌至每盎司1050美元。

 
 
 

你所不知道的金融危機:美聯儲瞞天過海拯救歐洲銀行






2007年美國房地產市場的崩潰幾乎將歐洲擊垮,只有美聯儲大規模的干預才讓歐洲銀行沒有變得更壞。在華盛頓郵報編輯Neil Irwin的新書《煉金術士:三個中央銀行家和燃燒的世界》摘錄中,他解釋了美聯儲是如何拯救歐洲銀行的。

關於2008年金融危機,最常講述的故事一般是這樣的:美國房地產有大筆的貸款壞賬,大型美國金融機構遭受了損失,以致於他們無法應對。美國官方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助措施,而對雷曼沒有救助。最終美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來度過這次危機。但是,恐慌情緒傳遍了世界,讓幾乎地球上的每一個國家都受到附帶傷害。

華爾街見聞此前還報導了Neil Irwin這本書中的另外一個片段“拯救全球金融體系的四晚三天”,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們會讀到另一個故事。

美元緊缺

Neil Irwin發現,大部分人並沒有理解這次危機,除非你弄明白了美聯儲在危機中以及危機後是如何拯救歐洲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銀行的。

當時,很少人理解歐洲大陸的銀行已經購買了大量的不可靠的抵押貸款證券,這些證券由於美國房主的違約正在快速地喪失價值。

歐洲銀行接觸的美國資產高達10萬億美元,在他們的賬面上這些都是美元資產。這些銀行都有類似數量的美元負債,特別是美國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所擁有的短期債務。

在2007-2008年,尤其是2008年,當那些以美元計價的證券的價值暴跌,這些銀行的正常的美元資金來源枯竭。

歐洲銀行因此陷入困境。他們迫切地需要美元,但是他們平常的流動性來源——銀行間拆借市場,在極端情況下歐洲央行(或者瑞士央行)——沒有頭寸可以提供給他們。

地球上擁有創造美元來填補這一缺口的深不可測的能力的只有美聯儲。

看不懂的定期拍賣工具

如果你讀過關於在2007年12月份美聯儲首次引入“定期拍賣工具(Term Auction Facility)”的報導,那麼你應該讀過關於美聯儲是如何將資金注入銀行系統的模糊的談論。

市場當時並不明白真正發生了什麼。

在美聯儲以定期拍賣工具借出的400億美元中,只有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投向了花旗(1000萬美元)、美聯(2500萬美元)等美國銀行。

這些資金真正投向了在紐約的歐洲銀行分支機構,大部分美國人並不認識這些銀行。德國的西德意志銀行、德國中央合作銀行和德國巴登-符騰堡州銀行,以及比利時的德克夏銀行分別獲得了20億美元的資金。

美聯儲官員多年後告訴Neil Irwin:

    “定期拍賣工具掩蓋了危機,這讓我們看起來已經解決了美國的問題,而真正的問題在於歐洲銀行接觸的美元資產。”

反諷的是,ECB最大的擔憂是,如果有人明白了歐洲銀行需要的美元的規模,這可能引發更深的危機。

當時的ECB行長特里謝將他們工作描述為幫助美聯儲解凍美國信貸市場。他的觀點並非毫無根據——畢竟,作為美國抵押貸款證券的主要買家,歐洲銀行正為美國的房屋貸款提供資金。

而在內部,ECB將他們的美元貸款稱為“Euro-TAF”,本質上是美國計劃的一個補充。

幕後英雄——貨幣互換

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後,美聯儲向歐洲銀行注入資金的試驗已經變成了美聯儲應對危機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很少人明白。

一次,美國媒體和政界都密切關注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主導的AIG救助計劃和銀行救助計劃,世界各國央行的官員都對此保持沉默,而在幕後他們則在商討如何在他們之間注入資金,以鞏固全球銀行系統。

電話會議一般都在紐約時間的清晨,這是唯一一個幾大洲都不是深夜的時段。

中央銀行家們再次渴望獲得與美元的貨幣互換額度,當時的紐約聯儲主席蓋特納經常將它稱之為“版權(theater right)”。

德國銀行更願意借美元給瑞士銀行——畢竟,德國銀行相信,當需要還錢的時候,瑞士銀行隨時可以獲得美元融資。

根據2007年12月的計劃,美聯儲和各國央行比如ECB和瑞士國家銀行之間有了一個240億美元的國際貨幣互換額度。

隨後這一規模擴大到1800億美元,進一步擴大到澳大利亞、丹麥、挪威和瑞典等國家。

運作原理是這樣的:美聯儲將美元換成價值類似的歐元(或者瑞士法郎、瑞典克朗),ECB和其他央行將美元借給他們國家的銀行——這一交易將在一段時間後放緩。

“歐洲成了第十三個聯邦儲備地區”

由於全球銀行借貸凍結,美元是國家貿易中最常用的結算貨幣,美聯儲很快面臨將貨幣互換計劃擴大到西方先進國家央行之外的請求。

美聯儲願意幫忙,但是只對那些代表重要經濟體或者金融中心的中央銀行提供幫助。這就有了一個堅實的理由,美聯儲的貨幣互換計劃正給美國經濟帶來好處。

巴西、墨西哥、韓國和新加坡通過了測試,而秘魯則沒有。在頂峰時,美聯儲與各國央行交換了5800億美元。

參與其中的人沒有人願意公開真相:美國央行作為世界最後貸款人所作出的前所未有的努力。但是這是各國央行構建的全球貨幣牆上至關重要的一塊。

但是很少人能明白這一點,只剩下文章開頭那部分的故事:在深入的協同努力之下,全球央行在2010年5月重建了貨幣互換,這是遏制歐洲危機的一部分。

當2011年秋天,歐洲危機處於最黑暗的時刻,美聯儲、ECB和其他主要國家的央行進一步放寬了互換貨幣額度的條款,作為遏制恐慌的協同戰略。

貨幣互換是最後六年中應對危機的無名英雄,這是中央銀行家們為保持世界金融系統全球協調而反複利用的工具。

就像歐洲央行的官員所說的: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歐洲'成了第十三個聯邦儲備地區。”

貝公放風收水意欲何為?

畢老林

5月12日,周日。七國集團(G7)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閉幕,聯合聲明中並未就當前市場第一熱話日圓貶值明確表態,重頭戲反而落在銀行改革身上。與會者僅提及貨幣政策應著眼於國內問題而非操控彙率,虛之又虛。

新興國反守為攻
發 達國低調處理圓彙急跌引發的競爭性貶值危機,拒絕把貨幣戰擺上?面,但從過去兩周多國不約而同出招自保,不是減息(澳洲、南韓、印度、波蘭),便是作出實 際或口頭幹預,以阻止本國貨幣升值(紐西蘭、瑞典、智利),足證「紙」(G7聲明內的泛泛之談)包不住「火」(彙市中的隆隆炮聲)。韓圜和澳元於兩國減息 後應聲回落,便是明證。

在七國集團中,美日歐三大經濟體已占六位(美、日、德、法、英、意),剩下來的加拿大無足輕重。在此三大經濟體中,美日直接買債量寬;歐洲央行則既於月初減息,且不排除以負利率驅趕泊在ECB的銀行存款,藉此鼓勵借貸。

換句話說,在實施非傳統貨幣政策一事上,美日歐不過五十步笑百步,在G7聲明中放日本一馬,實際上亦是替自身政策開脫。然而,量寬加上日圓狂貶,已令亞太及其他新興國家忍無可忍,透過不同形式以牙還牙反守為攻。

在這樣的背景下,素有「貝南奇禦用打手」之稱的《華爾街日報》記者希爾森拉思(JonHilsenrath)於上周五美股收市後,發表以〈聯儲局定下退出刺激措施路線圖〉(Fed MapsExit from Stimulus)為題的文章,肯定對金融市場帶來影響。

聯 儲局為「退市」籌謀,本身並不值得大驚小怪,決策者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向市場發出溫馨提示,QE不會永無止境持續下去,聯儲局在時機適當或形勢令其不能不 退時,量寬便得收縮甚至畫上句號。可是,在本月1日最新一次決策會議結束後,聯儲局於聲明中首次提及「購債可增可減」;市場對「減」早有心理准備,著眼點 因而落在那個「增」字上。

「打手」撰文兩目的

不管有心還是無意,這份聲明把投資者引上聯儲局可能加碼買債 的思路上,不少人更深信QE規模將不減反增。美日兩條「大水喉」加在一起,股市雖龍精虎猛,但對在量寬引發的「外溢效應」中困擾不堪的新興經濟體而言,當 前情況卻無異於腹背受敵,被迫以不同形式自保之餘,還向美日發出QE不停好戲尚在後頭的警號。

「貝公禦用打手」的文章刊發於G7會議前 夕,閣下認為會否純屬巧合?老畢相信,貝南奇透過希爾森拉思發出聯儲局籌劃退市的訊息,主要目的有二:①在澳韓以至波蘭智利等備受美日量寬沖擊的國家相繼 出招自保、其他新興經濟體可能陸續追隨下,借「禦用打手」的筆杆替貨幣戰降降溫。

②聯儲局月初發表的會後聲明,把不少投資者引上「加碼 購債」的想法上,過去十四個交易日,標普500指數有十三天上升,而美股年初至今已錄得一成半漲幅,可見買定股票等QE者數不在少。聯儲局難有藉量寬引導 資金投向風險資產、藉此創造財富效應的意圖,惟股市和高風險債券若升至跟基本因素(企業盈利、違約風險)脫節的水平,聯儲局不免要為政策「太成功」因而引 發資產泡沫擔憂。

債券當股票炒
在「尋息」(yield-seeking)熱潮中,股債界線日趨模糊;在資金力捧下,港美高息 股節節上揚,股息率則相應下降,長此下去,「高息股」遲早名不副實。另一邊廂,原本著眼於固定收益的債市投資者,卻愈來愈像貪得無厭的股民,追求資本增值 (capitalappreciation)遠多於利息回報。過去十個交易日,美國垃圾債券孳息從5.37厘降至4.97厘,「穿5」並創出曆史新低。

投資者債券當股票炒、股票當債券買,這完全拜聯儲局非傳統貨幣政策改變了市場生態所賜。在零息加QE的世界中,閣下若揚言垃圾債孳息才是新的「無風險利率」(risk-freerate),誰能指摘你一句「妖言惑眾」?

貝 公「打手」不會自把自為,其文非但反映貝南奇意向,貝公的熱門接班人、局內鴿派代表葉倫(Janet Yellen),相信亦同意文章於這個時候「出街」。老畢的猜測若不致離事實太遠,那麼聯儲局兩位最重要的決策者,對由他們一手促成的「市場異象」和潛在 後果,也許已開始感到不安。

貝公放風「收水」,還有一點必須注意。老畢上周提過,美國稅收增加開支減少,財政狀況近期明顯改善。根據財 政部的規劃,美國第三季舉債額將降至金融危機以來同季最低。然而,美國債務上限將於5月18日(本周六)期滿,按照「慣例」,共和民主兩黨必以債務上限為 籌碼,合演一場政治大龍鳳。

換句話說,國會不會那麼「順攤」,在到期日前調高上限。不過,一則財政改善令現金流較往年充裕;二則財政部備有各項緊急應變方案,一旦國會無法如期調高債務上限,預計美國仍可撐至10月。

政客利用「債限」討價還價,已屬例行公事;真正死線降臨,次次皆有驚無險。假設今年曆史重演,那便等於說,視乎爭議怎樣發展,由現在到10月,美國新債發行量即使不降至零(觸及上限後不能再增),亦將遠遠低於過去幾年。

「QE溢價」恐褪色
聯 儲局若有決心結束每月定額購債850億美元的局面,並以「可增可減」機制取而代之,今年第三季也許是恰當時機。這是由於美國新債供應將於該季大減,聯儲局 若在此時縮減購債規模,基於供求同時下降兩相抵銷,債價大跌孳息急升的風險,理論上可望大減(實際情況是否如此,自然得視乎投資者的真實反應)。

然而,對慣於聯儲局定時定額月月「放水」的股票投資者來說,這個情景一旦成為事實,目前估值中包含相當程度「QE溢價」的股市,便可能遇上逆風並顯著調整。

本周多位聯儲局高層(包括貝公本人),將在不同場合開腔;美國央行是否「收水」、怎個收法,投資者能不洗耳恭聽?

誰是膨脹冠軍?

石林

我們常聽到中央銀行擴張資產負債表規模,大印紙幣的消息。現請問各位:在你們的印象中,自2000年本世紀以來,全球五大央行誰是膨脹冠軍?(先請想一想,再續看下文。)

答案是中國人民銀行,其資產負債表規模在上述期間膨脹了7.6倍。亞軍是英倫銀行,膨脹了5倍。季軍是美國聯儲局,膨脹了3.6倍。殿軍是歐洲央行,膨脹了2.3倍。末位是日本銀行,膨脹了0.8倍。

若論到五大央行資產負債表的實際規模(以下全折合美元計算),第一名仍是中國人行,截至今年3月底為4.8萬億元。第二名是歐洲央行,為3.41萬億元。第三名是美聯儲局,為3.2萬億元。第四名是日本銀行,為1.73萬億元。第五名是英倫銀行,為0.61萬億元。

從附圖可以看到,最近大半年來,中、美、日三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仍以不同的速率繼續爬升;但英央行,尤其是歐洲央行卻出現明顯的收縮。因此不同國家的人民對貨幣擴張的切身感受有所不同,怪不得中國大媽們在最近金價大跌時奮不顧身地去搶購黃金。

美實質利率回復正數

或 有問,觀乎最近大半年膨脹速率最高是美聯儲資產,為什麼拋售黃金主要來自美國?這正是值得研究的課題,敝欄早前已多次提到,美國當局為了維持美元的交換價 值,壓抑金價是其中一個可採用的手段。現討論另一些事項,誠然聯儲局資產正在再度膨脹,到上周又創出3.32萬億元的新高,但M2貨幣供應的流動速率在今 年首季繼續下滑到1.535,為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的新低,客觀令通脹不易抬頭。

此 外,聯儲局的購債計劃主要是購入五年期以上的債券,長債孳息率相對受壓抑,連帶通脹預期也被壓低。還有最近美國就業情況得到改善,經濟情況也相對較好,聯 儲局將退市的消息不時湧現。更關鍵的是,上周末美10年債息回揚到1.9厘的水平,而消費物價指數的上升年率只為1.48%,換言之美國實質利率又回復到 正數水平。此趨勢若持續,恐對金價續添壓力。

再 回看美國之外,經濟收縮或放緩的壓力依然未解除。即使在中國,流通中貨幣(MO)在3月比2月也大幅減縮了8%。因此最近金價明顯回跌並非事出無因,可惜 至今仍有人拒絕接受現實。舉個例子,3月份中國從本港入口黃金量猛增到223噸,為歷史最高的單月紀錄。有中港人士引此為美談,可是他們卻不去探討為什麼 其後的4月份金價竟會發生暴跌。

購買力仍小於拋售力

向有云「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日圓滙價上周跌破百算,對金市並不是新聞,因已在預期之中;反而SPDR持金量在周四回增了2.71噸是新聞,因為過去一段時間該數量只有減無加。

然而,到周末又打回原形,持金量剩下1051.65噸,換言之近五個月共減持了301.7噸或22.2%。也就是說,連同其他已知ETFs的持金量,期內約共減持了390噸。此減持量顯然大於中國大媽們最近搶購黃金的數量。

過去近一個月強勁的實金購買力,竟未能推升金價返回到大拋售第二天(4月15日)的高位,即1490元水平,上周金價曾回試1420元偏低位。美元指數最終能否突破84.1阻力是後市關鍵,而實金需求仍旺,以及技術超賣則是短期支持因素。

估計金價暫可維持在4月15日的價位範圍內,即1336元至1495元之間偏淡行走。目前回升阻力帶為1456元至1462元;支持則在1420元,而1405元為更重要的支持水平。

銀市表現比金市更弱,近一個月來的反彈高位止步於24.83元,遠低於大拋售第二天的高位26.1元水平,上周曾回試23.2元偏低位。銅價曾大幅反彈為銀價帶穩定因素,但銅價大勢仍淡是全球經濟放緩的一個警號,故銀市有隱憂。

估計銀價暫可維持在22.5元至24.8元價位範圍內反覆。目前回升阻力水平為24.5元;支持則在23.2元,而22.6元為更重要的支持水平。

在一位外國漫畫家眼中,目前金市發生的事,是中美之間的一場「貨幣戰爭」。至於誰最終贏得這場戰爭,恐取決誰的做法更符合當前的全球經濟真正大勢。

Picture 

香港樓市泡沫給我們的啟示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房價出現了高漲。這裡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5年到1989年;第二個階段是1991年到1997年。1989年之所以出現跌幅,主要是受到中國內地政治風波影響,再加上當時移民潮驟起,房價一度下跌約三成。到了1991年,香港房價就開始新的一輪上漲,中間出現了一定調整,就繼續持續到1997年。

實際上,香港在1985年到1997年出現的高漲,這和1984年底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確實有很大關係。中國政府為了防止港英政府在主權移交之前,將香港的土地賣光,所以這個附加條款中限制了香港每年的土地出讓數量。另外一個因素,該聲明簽署之後,香港政治前途明朗化,所以對樓市對產生需求也增加了。政治因素上的明朗化,導致經濟增長強勁。香港人均GDP從1984年的5 900美元增至1989年的10 000美元以上。同時,海外資金大量流入香港。

《房地產真相》這一本書裡,引用了當時香港樓市的報導。該報導說到,“在高峰時期,一般中檔私人住宅每平方呎要大約7000至8000港元,如果有海景或是高層單位則價格更高,一般中產人士需要持續工作直到退休後才可完成供款。樓價的持續上揚使中下階層難以自置物業,即使是租住物業,租金也連年上升。在1997 年的高峰期,香港人平均把月薪的74%用作供樓。”

當時,港英政府也想通過增加土地供應量來抑制房價,但是《中英聯合聲明》嚴格限制了土地供應,所以也只能為力。實際上,現在大陸的情況有點類似當年的港英政府。地方政府土地供應量也是受到國土部限制的,並不能自由增加土地供應數量。這種條件約束下,土地供應數量相當有限,所以地方政府也非常惜售土地。

《香港地產業百年》這本書說道:“1996年3月,新地、恆基合組財團,以47.25億元奪得紅磡灣填海區內地段一幅非工業用地。1997年3月,信和置業聯同大股東黃氏家族,以118.2億元的高價奪得柴灣小西灣一幅非工業用地,創下香港官地拍賣史最高金額紀錄。其後,面臨撤退的港英政府再分別以55億和60.6億元的價格,售出赤柱黃麻道和九龍環海街兩幅土地。”可是非常不幸的就是,香港在1997年遇到亞洲金融危機,樓價出現了暴跌,就這樣一路跌了7成。

可以說,1997年前香港的房價高漲得不得了。恰好這個時候出現了亞洲金融危機,就把樓市打壓下去。當年,很多炒樓者大量購入房子,結果損失得非常慘重,這裡還包括不少明星。如今,大陸房價就像當年香港那樣暴漲,出現大量炒房者。

中國很多三線城市,房價也是高得離譜,動不動就是每一平方米需要上萬元。有的城市,多數人工資才是2000元左右,買了一套房子卻要差不多100萬元。因此,這個高位的房價,是否會重複香港的泡沫,這就有待實踐。

從郎鹹平的黃金房産價值論談起

謝 helmut 兄提供文章資料:

終於有學者出來糾正郎咸平的所謂"黃金房産價值論"


張捷的個人空間

近期黃金發生了暴跌,各種專家對於黃金走勢的説法就又熱了起來,五一前郎鹹平先生有對於房地産和黃金的保值性進行了論述,他説:近期,保持30年處於牛市的黃金市場暴跌,將郎鹹平2012年年底發表關於“黃金不如房産保值”的觀點再次推到幕前,根據郎鹹平的換算,“民國初年,1兩黃金可以買2畝良田,而5兩黃金就可以買北京一個四合院。但是100年後的今天,同樣的一公斤黃金等於30萬元人民幣,卻只能買到北京四合院的半個廁所。黃金適合短期炒作,長期投資的話,房地産的增值空間要比黃金好。”

郎鹹平關於5兩黃金就可以購買一套北京四合院的論述已經説了有幾年了,但他的這個説法比喻是問題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歷史上在民國初年的北京,是中國軍閥混戰戰亂最厲害的時候,在這樣的戰爭背景之下,戰亂地區房地産的價格一定是極度超跌的,原因就是你逃避戰亂的時候房地産等不動産不能在戰亂時逃難帶走,而亂世買金的説法我想有經濟常識的人不會不知道吧?在這樣的歷史時期戰亂地區的黃金價格肯定是極其高漲的,歷史上美國南北戰爭前後黃金就曾經達到170美元每盎司的一個高點,那時美國是《宅地法》可以通過耕種以象徵價格購買土地,每個美國公民只交納10美元登記費,便能在西部得160英畝土地,連續耕種5年之後就成為這塊土地的合法主人,但後來很快價格穩定到了20美元每盎司直到二戰前。因此這樣的數值比較,本身就是帶有人為傾向性的選擇數據,忽略了戰爭對於黃金和房産價格的影響,這影響不是經濟預測的範疇了。行家以此數據講演吃飯好幾年,真的讓人匪夷所思。

而郎鹹平先生的問題更關鍵的就是他支援他的觀點的只有這一個數據的孤證,而且這個數據他沒有參照其他數據進行合理性的分析,沒有對於數據的分辨就把一個匪夷所思的、單一的數據拿出來論證其理論並且作為其理論的關鍵支撐,這不應當是一個有資歷的研究者所犯的錯誤,甚至對於博士碩士也不該,本科生初學者還差不多,對於各種數據,多找一些應當一點也不難,為什麼單單就這個數據説話,關鍵就是這個數據很有轟動性,很能夠抓眼球,這樣的數量被採用帶有人為的趨好,不是客觀嚴謹的做法。但做學問需要的不是眼球而是對於真理的追求,不把數據搞好怎麼能夠理論讓人信服?就如我前面論述的他對於次級債、次級貸款等概念錯誤一樣,現在是數據錯誤,一樣是不能得到正確的理論。在經濟學理論可以有不同的學派,學派間可以有不同的見解,但這不同是基於分析的角度不同,絕對不是概念和數據的不同,更不能是以錯誤的概念和數據來自成一派。

對於這個數據的問題,我們要更深入的看一下,現在我們論黃金的價格等情況時,那是全球接軌的情況,但在中國當年,全球已經金融化而中國還是貴金屬直接為貨幣,中國與世界的物價是嚴重不接軌的!我們看一下當時中國華工在美國的情況,這些華工在美國是低收入的苦力,但他們的工資每月是50美元,他們在美國開小店洗一打襯衫就可以收費3-5美元,這意味這什麼?在二戰前的金本位一盎司黃金只有20美元,在中國16兩金衡的狀態下中國的兩與盎司的重量基本是一樣的,這也就是説當時華工苦力的二個月工資在中國北京就能夠購買一個四合院,而一個四合院就只值在美國洗100多件襯衫的錢!知道了這個,你就知道郎鹹平先生所選取的數據多麼的令人無語。

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中國與美國等西方世界價格極大的扭曲,他們通過這個扭曲大量賺取了中國的財富,中國的東西都被他們買走,中國下南洋當苦力回來就是金山伯,就是富豪,在廣東等地僑鄉這樣的金山伯的碉樓是很多的,而同期中國的情況是怎樣的呢?中國一般一個秀才的收入一年只有2-4兩銀子,也就是一年幾分之一盎司的黃金,中國外出的苦力一年還有幾十盎司的黃金呢!這是巨大的價格差距,比當今中美勞動力工資差距還要大的差距,因此這個匪夷所思的數據背後更多的不是黃金價格怎麼啦,而是中國與外國的價格扭曲問題。對於這個問題郎先生身處香港,所在地的歷史就是這樣的歷史,應當更有感觸才對。

對於黃金的價值我們可以這樣比較,當年在美國一個月的工資是2-3盎司的黃金,現在美國的收入依然是以現在黃金價格的2-3盎司,我們不要忘記當時福特的T型車就是300美元,價值15盎司的黃金,現在美國的一個家用福特車,依然是15盎司黃金左右,因此以這樣的價值來判斷,黃金的價值是很穩定的,黃金更多的需求是保值!對於黃金的價格是高度與能源價格相關的,很多人説十多年前的200多美金每盎司,但是大家不要忘記的就是當時石油的價格是一度跌破10美金的,一噸金礦富礦也只有幾克黃金,開採黃金的成本高度與能源價格相關,而採金的劇毒和污染導致黃金未來環保要求不斷提高,採金的成本甚至更比石油價格增長快,更何況黃金一旦産生貨幣屬性就要有溢價。對於這些數據,郎先生也應當很容易得到,他做經濟研究應當與很多歷史數據長期打交道,他這些數據早應當記在心中,起碼基本的數值範圍應當是有數才對。

那麼房産增值的情況是如何呢?這個增值是很複雜的,美國現在的房子就很便宜,但不意味著歷史上美國的房價就便宜,我們可以查閱到的當年美國代表建築帝國大廈,當年美國帝國大廈的造價是6700萬美元建築面積20萬平米出頭,也就是每平米330美元左右,折合黃金來説是16盎司,現在有2萬多美元一平米了,但後來日本人收購的時候總計才4000多萬美元,美國的房産會受到租約和房産稅很大的影響,3%的房産稅等於是房産被30多年徵收一遍,同時美國的租約對於房租的增長也是有限制,還支援超長租約,中國是最多租約20年目前沒有房産稅。這些問題都是很難預知的事情,為了安全只有多元化,而郎先生這樣肯定的預測,肯定是對聽眾的不負責任。對於房地産價值走向影響最大的還有人們的生活方式,從城市化到城鎮化到去城市化,日本的房價下跌也是與日本城市化率下跌有關,美國更是後工業社會去城市化,因此房地産受到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中國房地産是否保值是要放到一個長的歷史時期看的,對此本人的《房勢》一書專門分析過。未來中國的週期到了去城市化、老齡化等社會,中國獨生子女政策導致的人口減少,房地産在度過當前城市化和下一個18年週期的城鎮化以後,出現牛熊拐點的可能性也非常大,房地産的保值要看你針對多長的時間週期而言!

因此黃金的趨勢是要與能源的走勢高度掛鉤,黃金是非常好的避險和保值品,房地産則要與國家的社會形態發展趨勢相關,這二者相比首先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同時二者的投資價值所體現的時間長短週期也是不同的,郎鹹平先生以一個百年前的數據為支撐説黃金不保值,還沒有分析這個數據受到其他因素導致的巨大扭曲,這樣的思考方式不像是一個金融專家,郎鹹平先生説了很多老百姓愛聽的話,但如果他的經濟學建議是依據沒有譜的數據和錯誤概念的話,老百姓聽他的分析最好還是比照脫口秀表演來欣賞,真的聽從反而可能走向失誤的。


Original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