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3日星期六

Warbird Revealed










國際金價大漲近4% 國內部分金店上調價格前被搶斷貨


廣州金飾市場資料圖片。














隨著國際金價大漲,一些金店又出現搶貨現象。 (資料圖片)













資訊時報訊(記者葉靜)昨日黃金期貨迎來久違的大漲,盤中漲幅一度接近4%,每盎司價格逼近1300美元。促使黃金營業點昨日下午不得不臨時調價,有金店甚至被搶斷現貨,需要提實物要等兩周以後。(7月11日老鳳祥、老廟等金店千足金價普漲7元/克)

儘管前天公佈的美聯儲會議紀要顯示,近半數官員認為QE應在年底前結束,但美聯儲主席伯南克隨後的鴿派言論提振了風險市場,美元指數下跌,昨日下午2時,紐約黃金期貨價格上漲49美元,漲幅3.9%,此後小幅回落至1290美元/盎司附近。 受到國際市場的帶動,上海黃金期貨主力2013年12月合約價格昨日收盤上漲7.65元,報259.60元/克,漲幅3.04%。

隨著黃金期貨大漲,廣州的黃金公司昨日下午不得不臨時上調金價。“今天下午臨時把金價調整到了271元/克,相比早上調高了8元左右”,廣東黃金的市場負責人張倩向資訊時報記者表示。

沉寂了一段時間的大媽“搶金”事件,昨日下午再次上演,“我們樓下就有一間金店,昨天下午我聽兒子說,黃金價格漲了,趕緊跑到樓下買了100克,幸虧當時金價還沒上調,算是抄了個小底吧。”市民吳女士笑著向資訊時報記者說。

“昨天下午的暴漲是來得有點突然,早上店裏的生意還一般,到了下午銷量突然暴增,當天下午,僅我們公司的廣州金店就賣出6公斤投資金條,最大的一個客戶一次性買走了2公斤。”張倩表示,“店裏已經沒有現貨了,如果客戶需要,可以先交全款,2周以後來取現貨。”

此外資訊時報記者還採訪了粵寶黃金、金葉黃金等公司,有關負責人均表示黃金實物銷售在下午放量。“還是投資金條的銷售最好,雖然飾金的情況有所好轉,但是相比投資金條還是差遠了。”粵寶黃金的張先生表示。

“我們的黃金ETF認購昨日也出現井噴,黃金在跌到1200美元/盎司附近出現較明顯的反彈,讓投資人的抄底之心又開始蠢蠢欲動,這兩日的認購特別積極。”華安黃金易基金經理徐宜宜表示,從長期來看,名義財富的增長、黃金資源的稀缺、全球溫和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機構對黃金的配置需求等因素都將支撐未來黃金價格上漲。黃金是資產配置的重要組合部分。

國泰黃金ETF的銷售也因黃金的大漲越來越理想,“原本ETF以機構為投資主力,不過我們發現有一些散戶也加入其中,顯然對於黃金投資仍舊樂此不疲。”國泰基金負責人昨日表示。

國際金價本週上漲4.8% 創近兩年最大單周升幅

鳳凰黃金訊 紐約匯市週五(7月12日),國際金價周結連續四日漲勢收盤溫和走低,但本週仍創近兩年最大單周升幅。黃金投資者仍在糾結于美聯儲是否最快本季度就會開始縮減債券購買計劃的規模。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將於下週三和下週四在國會作證,投資者將分析他有關債券購買計劃前景的講話。

美國勞工部週五公佈,經季節因素調整後,6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PPI)較5月份上升0.8%。美國6月份批發價格創九個月來的最大升幅,受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影響。儘管一系列其他商品的批發價格較低,但當月數據仍顯示通貨膨脹小幅上升。該數據提升了黃金作為對衝通脹工具的吸引力,金價縮減週五早些時候的跌幅。

國際金價本週上漲4.8%,為2011年10月以來最大單周升幅。因本週早些時候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發表了令市場感到寬慰的言論,推動黃金價格走高。伯南克表示,美聯儲並不急於縮減債券購買規模;即便購債規模減少,也不意味著將轉向加息。
金價短期內可能對看跌消息過度敏感,在每盎司1300美元面臨阻力。有分析師表示,最近幾週與幾月,黃金走勢震蕩。週五的回檔,只是週四大漲後的小幅整理。

不過美股週五再次收在歷史高位,可能驅使投資人再次從黃金ETF轉投股市,將不利黃金。美國股市週五微升並創歷史新高,道瓊斯工業平均價格指數上漲3.38點,至15464.30點,漲幅不足0.1%;標準普爾500指數攀升5.17點,至1680.19點,漲幅0.3%,較上週五收盤上揚3%,創下7個月來最大單周漲幅。那斯達克綜合指數[-2.20%]升21.78點,至3600.08點,漲幅0.6%。

持倉變動

全球最大黃金上市交易基金SPDR Gold Trust 公佈周度黃金持有量下降幅度為2.6%,為4月底來最大降幅。
目前對此解讀過多為時尚早。
截止發稿前市況:
 

JohnMauldin:市況異動屢現暗湧



在量寬或於今年年底收韁的「威脅」下,近期債息顯著回升。市場早已預期利率水平將重拾正軌,看來貝南奇有意把此一任務留給其繼任人完成。雖然在個人層面,利率回升對任何投資者(包括筆者在內)都絕非好消息,但若終能回複常態,即使過程難免波折,也始終是造福整體經濟前景的好事。 

有鑒於此,本欄今期樂於為讀者推介加夫(Gave)父子兩位就相關課題合撰的專題文章《形勢不妙》(BadOmens)。文章中以此一點尤其值得注意:「若環球股市拋售現象可歸咎於美國債券急升100個基點,一旦實質利率再升50個基點,就難以估計市場怎能消受。」雖然美國投資者未必注意及此,但近日國際投資界的一片「腥風血雨」,已由股市蔓延至其他市場。世界各地央行但求穩定大市,爭相采取量寬措施,卻適得其反,種下禍根。風雨飄搖之際,任何足以暫收一時之效的手段都派上用場。 

即使量寬終有盡時已是人所共知的現實,因而亦早應在市場意料之中,但貝南奇僅僅暗示會縮減買債規模,市場就已反應過敏,以致聯儲局理事紛紛公開表示,該局當會審慎從事,誰也不敢造次雲雲;這種近乎歇斯底里式的表現,實在令人忍俊不禁。 

由此可見,今年夏季市場波動在所難免,而在市場波瀾再起的前夕,加夫父子對現況的剖析別出機杼,尤具參考價值。 

以下為財經研究中心GaveKal創辦合夥人兼行政總裁路易.加夫(LouisGave)及創辦合夥人兼主席夏爾.加夫(CharlesGave)合撰的文章。 

今年5月底,我們曾就環球股市短期前景發表過一篇文章,以期引起相關討論。自此之後,各新興市場名副其實,由於曆練尚淺,因而未能在危機中順利過關。以美元計,巴西股市本年至今已下跌35%,而中國股市估值則降至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時期的水平。 

至於歐美股市,同樣難逃跌市厄運;惟有日本股市獨力支撐大局,仍有估值具吸引力的股票,經濟活動亦見旺盛,流動性增長相當可觀。不過,日本在當前環球經濟困境中,是否就因而堪稱一枝獨秀?下文將逐一檢視各國股市頗堪憂慮的種種跡象。 

大市轉勢有望? 
自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環球經濟幾經連串通縮沖擊,導致聯儲局及其他央行變本加厲,在調低利率的同時,不斷擴充貨幣基礎。 

每次銀根放松,均造就部分資產類別備受追捧的優勢,例如上世紀90年代的科網、媒體與電訊股(TMT);千禧年代中期的房地產股及金融中介機構;千禧年代末期的商品、定息工具及新興市場。 

每次資產價格飆升過後,均隨即出現大跌市,令人不禁心生疑問:到底各新興市場經濟由盛轉衰的跡象,是否只是曆史重演?近期債券與股票之間的互動現象,是否足以顯示通縮沖擊已成過去,而名義GDP增長將從此加快步伐?大市又是否面臨結構性轉折點? 

綜觀環球股市近期表現,下列四方面的現象尤其顯出大市形勢不妙: 
一、跌多升少趨勢 
【圖1】顯示基於全球20大股市表現的擴散指數走向,可見今年以來上升或下跌的股市數目。灰色條形若處於正20水平,即表示投資者在環球各大股市有所斬獲;若指數為負20,股市表現全線不濟則無所遁形。數字處於負數水平,無非反映出環球各大股市中跌勢較升勢普遍而已。 

圖中紅線代表標普500指數表現。自1992年以來,各地股市跌多於升的現象共錄得14次,其中10次期間,標普500指數跌幅至少達10%;餘下4次期間,標指跌幅則介乎0%至10%。從當前形勢觀之,標普500指數近6個月來已錄得雙位數字升幅,大大偏離常態。 

二、銀價跌勢未停 
可惜近期表現不濟而令投資者損手的投資環境,並不限於股市。事實上,大部分「黃金好友」近月來應已重新發現,貴金屬根本不宜視作投資避風港。 

話說回來,從【圖2】可見,銀價下跌幅度超過三成的情況不算常見,近百年來只出現過11次而已。值得留意的是,每次銀價大跌都標志著國際金融制度經曆重大變化。 

長話短說,每當貴金屬價格大跌之後,市場投資法則亦往往為之一變。更有甚者,貴金屬顯著跌價,往往觸發某國某地陷入經濟衰退甚或蕭條;而美國亦幾乎例必陷於經濟衰退。唯一例外在於1983年至1984年間,當時拉丁美洲經濟蕭條並未有連累美國經濟衰退,反而導致石油價格崩潰。 

三、跌市不限金股 
假設某退休基金投資取向保守,其中資產分配如下:環球定息產品40%、環球股票40%、環球各大對沖基金(Bridgewater、Man-AHL、AQR等)10%、黃金5%、私募基金5%。 

除卻其中非流動的私募股權基金以外,短短數周之內,這只假想退休基金中的資產就會錄得5%至15%的整體損失。 

面對滿盤皆輸的局面,上述假想退休基金會否:1)增加投資風險,進一步吸納損失慘重的資產類別(亦即新興市場股票)從而「溝貨」;抑或2)減低風險,而乘著近期孳息升勢而采取防範負債風險(或減低投資組合波動)策略?今時今日,在風險值(value-at-risk)措施、資本資產計價模型(capitalasset pricing model;簡稱CAPM)、保障資產委員會(Cover YourAssets boards,簡稱CYA)當道的大前提下,為減低風險作好部署自然不在話下。 

四、通脹期望日降 
事實上,上述例子的假想退休基金若是加重定息產品比例,這種做法亦屬無可厚非。畢竟美國以至世界各地對通脹的期望已跡近插水,可見定息票據的實質孳息率,已遠遠超出名義利率近期升勢所暗示的水平。 

通脹期望大降的趨勢亦反映在【圖3】中所見形勢,因為自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每當美國通脹期望跌至低於1.5%水平(亦即通縮沖擊重臨)之際,美國股市難免受壓。 

臨界點已迫在眉睫固然堪憂,同樣令人關注的是,通脹期望大降,加上名義利率趨升,美國Baa級公司的實質債券孳息之高,已達2009年初環球債市嚴重超賣時期以來的空前水平【圖4】。 

當然也有論者會提出近期債券孳息趨升現象並不足慮,不過是債市泡沫泄氣的副作用而已;要了解有關詳情,讀者不妨參考GaveKal屬下GKResearch發表的《2012年第二季度策略圖錄──環球債券孳息之謎》(QuarterlyStrategy Chart Book 2Q12-The Global Bond YieldConundrum)。 

可惜近期的局勢發展卻顯示,罔顧孳息趨升的觀點未免輕率,皆因絕大部分資產類別在債券價格跌勢下,一概表現欠佳。事實上,若環球股市拋售現象可歸咎於美國債券急升100個基點,一旦實質利率再升50個基點,就難以估計市場怎能消受。 

鑒於債市與股市當前表現懸殊,不難想象活地阿倫(WoodyAllen)這位鬼才導演會作出這樣飽含機鋒的評語:「當前大勢已面臨重大抉擇關頭:要不任由孳息升勢把我們引向絕望深淵,要不任由孳息跌勢把我們推向死亡。但願我們能夠作出明智抉擇。」 

前路暗湧翻騰 
綜觀目前環球形勢,可總結出大市正面臨的隱憂如下: 
‧作為近十年來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其經濟增長已顯著放緩。 

‧國際貿易出現衰退跡象。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按年工業生產值已呈負數。 
‧隨著失業率持續飆升,而稅收又不斷大幅減少,葡萄牙、希臘、意大利等南歐諸國重現政局不穩現象。 

‧在實質利率逐漸攀升的同時,全球各地的短期利率卻已低無可低。 

‧環球股市估值普遍遠未至於嚴重受壓境地,也許只有「金磚五國」(BRICS)例外。 

‧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指數(MSCI)現已跌至僅低於其6個月移動平均線的水平。 

‧環球股市擴散指數已亮起黃燈。 
美國當前企業利潤正處於史上新高,在美元持續升值情況下勢將受壓。近十年來美國企業利潤實拜國外盈利所賜,而在環球貿易增長,加上美元強勢影響下,盈利增長將難以維持。 

經濟增長乏善足陳,日本以外的市場利潤普遍下降,實質利率逐漸回升,以至「金磚五國」以外市場估值缺乏吸引力等情況所造成的憂慮,也許都會因環球股市的升勢而一一克服。正所謂有志竟成;英國苦候七十七年終能如願以償,由英國球手重奪溫布爾登男單冠軍殊榮。 

不過,正如莎劇《王子複仇記》(Hamlet)中篡位國王克勞地(Claudius)那句名言:「不幸的事總是接踵而來。」(when sorrowscome, they come not as single spies, but inbattalions),對於當前大市面對的如潮暗湧,也許亦應作如是觀。 









畢老林:兩大警號早嗚



畢老林:兩大警號早嗚 (2013-07-12 09:19:15) 
轉載▼ 

7月11日,周四。就在市場開始適應中美「收水」之際,本周先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經濟增長率不低於下限、物價漲幅不超出上限」:後有聯儲局主席貝南奇聲稱,在可見未來仍須保持寬松貨幣政策。市場憧憬美國不急於退市,中國則有望出台溫和措施刺激經濟。 

相輔相成談何容易 
決策者「一時一樣」(他們自己當然不會認同),金股彙應聲大漲,美彙指數顯著回落,美債孳息則高位遇阻難以再上。政策話事人「莫測高深」,一個月前使出一招「迫力」,一個月後已化作「柔腿」,時剛時柔虛實難測,個中奧妙,留給高人拆解。今天老畢打算從信貸與商業周期的角度,看看習李面對的兩難。 

李克強在本周講話中強調「穩中有為」,並為經濟增長預設下限。野村中國經濟師張智威指出,李總以往談話明顯較側重防範金融風險,甚少強調「穩增長」的重要性。從其最新表態可見,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相輔相成、平衡短期和長期風險,乃李氏最新言論中最重要的訊息。 

問題是,又要確保增長不穿底,又要嚴防信貸誤投、資源錯配,談何容易? 

在「李克強經濟學」、「李克強指數」遍地開花的這段日子,投資者目睹人民銀行自導「錢荒」、中宣部罕有地出手統一媒體口徑,種種跡象皆顯示,習李對過去幾年天量放水埋下禍胎憂心忡忡,決意趕快行動防患未然。可是,從實際情況觀之,同業市場風聲鶴唳期間,人行拒絕透過公開操作大規模「放水」,只以定向逆回購方式提供有限度的流動性。 

央行不再「有求必應」,結果是面對資金短絀的金融機構,以更高息率發行更多理財產品,「錢荒」最終有驚無險,但當局高調整頓影子銀行體系,目的真的達到了嗎? 

老畢別的中國經濟師不提,只引述野村張智威對李克強最新表態的反應,是有原因的。張氏在「錢荒」剛起時,提及一個他稱為「5:30法則」(5:30Rule)的現象。 

法則中的5,指的乃五年;30則為信貸總量增長相對一國GDP的比率。在「5:30法則」下,一個國家的信貸總量對GDP比率,一旦於五年內上升30個百分點,爆發金融危機只是時間問題。日本泡沫經濟灰飛煙滅前的四五年,如此;美國次按危機/金融海嘯前的四五年,亦然。 

信貸超越警戒線 
「5:30法則」套用於中國身上,情況又如何?按照國際結算銀行(BIS)的評估,2008年底,內地向企業、家庭和非牟利組織發放的信貸,總量僅相當於GDP118%;去年9月,此比率已升至167%水平。 

換句話說,內地信貸總量相對經濟規模,在不足四年內激增49個百分點,早已超越「5:30」警戒線。 

另一個警號,同樣與BIS結下不解之緣。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信貸增長高一點,並非什麼不尋常的事,但增長若偏離過去趨勢太遠,危機爆發只差遲早。按照BIS的計算,一國信貸對GDP增長若高於趨勢水平達10個百分點,三年內爆發金融危機的風險極高,訊號誤鳴機率低於二成。 

按照《經濟學人》的計算,中國信貸對GDP比率,偏離增長趨勢下的正常水平多達14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假設BIS的「警報系統」靠得住,金融危機三年內降臨神州的可能性不容低估。 

穩中有為知易行難 
兩大警號是否次次靈驗,有待論證。然而,不難發現,「5:30」和「10個百分點」兩套法測,背後俱顯示信貸與商業周期「各走各路」,後者跟不上前者,結果是信貸對實體經濟非但毫無建樹,隨著濫借濫貸而來的資產泡沫,他朝一旦爆破,當年的日本更大有可能成為今天中國的前車之鑒。 

中國於2001至04年,信貸總量亦曾高速增長,違反「5:30法則」,早有前科;中央還向兩家大型銀行注入數以千億元人民幣,助其撇除壞賬強化資本。然而,內地事後不僅沒有出現金融危機,隨後三年更錄得平均12%以上的經濟增長。 

由此可見,昔日的信貸/投資錯誤,無礙信貸/投資進入另一個高峰期,同一循環,周而複始不斷重複。十年走過,習李頗有以日本為鑒之意,新的八字真言是:「相輔相成、穩中有為。」 

結構調整、經濟增長、金融穩定三者兼得,哪個決策者不夢寐以求?不過﹐真的做起來,卻肯定是阻力重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