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8日星期四

福島核災二週年 大量輻射汙水持續嚴重汙染 太平洋恐將陷入「死滅狀態」



【環境2013.3.7】
福島核災二週年 大量輻射汙水持續嚴重汙染 太平洋恐將陷入「死滅狀態」---
日本反核人士及學者引用美國、德國官方數據揭露日本政府隱瞞的真相

圖:由東京都市大學名譽教授青山貞一公佈的美國海洋局數據圖,指控福島核災對太平洋的汙染已經全面失控。

福島核災到底造成多大的災害,在災難即將滿兩周年之際,日本政府仍然持續三緘其口,數個反核團體及核能專家陸續跳出來引用國外數據指控,福島核災持續嚴重汙染太平洋,太平洋恐將陷入「死滅狀態」。

至今為止日本政府仍然無法有效阻止收束福島核一場造成的災難,廢爐作業從災變以來迄今兩年,卻仍然處於準備階段,打造水泥棺材將福島核一場封死的浩大工程,估計需費時四十年。因此,兩年來日本政府所謂的福島核災處理工作,多半集中在不斷的注水冷卻反應爐中的燃料棒。由於燃料棒仍然不斷地在進行核反應,要完全到達安定狀態仍然需要三十至四十年的時間,在發明新的處理方法之前能做的並不多,兩年來,政府已經剷平核電廠周圍方圓三公里的建築物及樹林,並陸續打造起上千座作巨型水槽以存放汙染水,使核場週邊已形成名符其實的「水槽森林」。


◎日本氣象廳僅公布空氣中輻射塵汙染數據 美國官方報告指出海洋汙染情況已經失控

 但由於反應爐格納器嚴重破損,注水降溫的工程並無法將輻射汙染水完全回收,大量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汙染水,迄今從未停止流入海洋。此外,持續由反應爐中噴發的輻射塵,也在進入大氣中後不斷落入太平洋。就此,日本官方遲遲不願公布任何有關海洋生態系遭受汙染的觀測數據,東京都市大學名譽教授青山貞一指出,日本政府不願公布數據,乃因為福島核災已經嚴重汙染海洋生態達到極為嚴重的程度,日本政府根本沒有能力承受公布真相所造成的後果。

日本氣象廳迄今所公布的數據,僅是空氣的中輻射塵所造成汙染的數據,而真正令日本政府無法面對的真相,是至今為止不斷由破損的反應爐中流入太平洋的幅射廢水正嚴重危及太平洋的全生態系,一張由「美國國家海洋氣象局(NOAA)」以及「美國海軍(US Navy)」所進行的研究數據圖,道出了大量有毒輻射物質已經嚴重汙染西北太平洋地區的真相。

◎德國基爾海洋研究中心:北太平洋生態系恐將陷入「死滅狀態」
而日本反核團體進一步引用德國大報「世界日報(Die Welt)」的專題報導,指出德國最權威之海洋研究機構、位於基爾的德國海洋研究所,發表針對放射性汙染物質對太平洋汙染的研究報告,並刊登於國際海洋研究權威期刊「環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該研究報告結論指出,福島核災已經造成北太平洋一半的海域的海水中皆驗出放射性物質,且照研究數據推估,2013年秋天汙染海域將延伸至夏威夷,並在2015年達到美國西部太平洋沿岸全域,屆時,太平洋的海水中的銫137含量將達到每立方公尺10~20貝克的高汙染濃度,日本政府若再無法有效抑止由福島核一場四號機溢流出的高濃度汙染水以及輻射塵進入海洋,太平洋將陷入「死滅狀態」。


資料來源:
http://eritokyo.jp/independent/aoyama-fnp11144...html
http://www.welt.de/newsticker/news3/article108243074/Radioaktivitaet-aus-Fukushima-hat-sich-im-halben-Nordpazifik-verteilt.html
http://kobajun.chips.jp/?p=5980
http://blogs.yahoo.co.jp/ta1tataro/folder/420924.html
http://www.welt.de/newsticker/news3/article108243074/Radioaktivitaet-aus-Fukushima-hat-sich-im-halben-Nordpazifik-verteilt.html
圖片來源:
http://eritokyo.jp/independent/aoyama-fnp11144...html

金價暴跌後的中國民眾:一路下跌觀望漲了一些大買



黃金投資現“轉晴”跡象

鄭州日報 記者張世豪

今年上半年,隨著近期黃金價格下跌,引發了狂熱“抄底”黃金的熱潮。記者走訪發現,投資者普遍認為,由於黃金稀少、珍貴,隨著紙幣發行年年看漲,全球局部政治動盪頻繁,黃金的投資屬性依然突顯。

經濟學家凱恩斯指出:“黃金具有重要作用,它作為最後的衛兵和緊急需要時的儲備金,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取代它。”
四月以來頻遭重創的國際金價近期觸底回升,黃金投資也隨之出現“轉晴”跡象。

“中國大媽”半山腰被套

在國際現貨黃金經歷了十年牛市之後,今年4月中旬,國際金價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暴跌行情,連續兩天跌幅高達15%,黃金價格的暴跌讓中國消費者大喜過望。短短幾日,眾多黃金銷售櫃檯內的現貨金無論飾品還是金條都被銷售一空,引發了全國各地的“搶金潮”。

然而進入五月份,隨著美聯儲計畫逐步退出量化寬鬆消息的傳出及美元的企穩,國際金價反彈力度削減。 5月10日,再次大跌2.18%讓不少“中國大媽”在半山腰被套。當日,黃金價格在每克296元左右,再加上實物黃金交易成本高昂,購買實物黃金需每克加價12~17元,賣出實物黃金的手續費為每克2元,“中國大媽”最少每克已經被套6~15元,部分抄在“山腰”上的“大媽”普遍被套7%~25%。如果算上回購的手續費,被套幅度超28%,儼然已經算得上深度套牢。

黃金需求依然不減

有統計顯示,今年6月份,全國50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3.5%,達到年初以來的次高增速。其中,黃金價格下跌再次引發國內黃金商品的搶購,50家大型零售企業金銀珠寶類商品銷售6月份再次回升,達到36.9%。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金銀珠寶銷售是零售業的最大亮點:上半年銷售增速達到35.4%,較去年同期提升23.3個百分點,對整體零售額增長的貢獻為36.8%,而如果扣除金銀珠寶類,上半年的增速將降至7.9%,較去年同期低2.6個百分點。

某黃金品牌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因為最近金價漲了一些,在“買漲不買跌”心理的推動下,買金飾的人比之前黃金跌的時候增加了很多。 “之​​前一路下跌,有的人就觀望,不知道該不該買,現在價格開始有點回升,這部分人就按捺不住的出手了。”該銷售人員說。

對於國內消費者的“購金熱”,專家表示,普通民眾投資黃金的最好方式,是每年拿自己新增收入的一小部分買入黃金,每年持之以恆去做投資,這樣會更加理性與科學。

黃金投資要明智

在黃金行情向好的當下,國內黃金理財也迎來了又一波高潮。投資者該怎樣在黃金投資的博弈中保持理性的頭腦,最終獲益呢?

黃金投資專家表示,首先要明確投資目的,選擇投資品種。黃金投資的目的應該是資產保值,在較長時間內保持恆定的購買力,而不是憧憬通過炒黃金一夜暴富。若作為投資需求的購買,應以投資型金條、交易性產品為主,儘量降低其他成本帶來的利潤空間損失;如作為收藏,應關注發行單位、發行數量及題材本身的空間價值。

其次,切勿盲信市場分析。新聞媒體資訊來源廣泛、及時,多數市場報導是綜合市場訊息後發佈的,比較有參考價值,如路透社、道鐘斯等;而金融機構如銀行、證券公司等,其分析具有很強的誘導性,多數有目的性,需謹慎參考分析;最後,可通過專業的諮詢服務機構提高自己的技術分析能力。

還要審時度勢,勿貪多嫌少。無論投資什麼,都是漲中有跌,跌中有漲,升市中存在下跌的風險,跌市中存在贏利的機會。市場變化毫無規則,市場中的人時刻在變,市場的心態也在變,切勿因離目標價位相差幾個點而坐失良機,也不要因虧損而不甘心收手,把握時機才是明智之舉。

儘管很多人對於黃金的中長期走勢看好,接受記者採訪的很多業內專家、分析師都一致認為:黃金投資必須根據自身情況、考慮風險承受能力,並結合投資經驗來做,不可盲目。普通消費者應選擇風險較小、不帶槓桿的實物黃金或現貨黃金投資。

美國赤字和退市的關係

楊衛隆

很多人以為聯儲局實行QE是要通過增加貨幣供應和超低利率,推動經濟發展​​,事實上,QE只是美國聯邦赤字闖的禍。聯儲局每月買債850億美元只是大約等同美國聯邦赤字,即是說,美國赤字有多大,聯儲局的QE就有多大。聯邦基金利率在奧巴馬上任時降至接近零息,美國聯邦赤字亦是在奧巴馬上任之後達到每年13,000億美元。即是說,聯邦赤字急升的同時,聯儲局實行超低利率。美國維持龐大赤字4年半就維持超低利率4年半。非常明顯,QE是用來壓低美債的利息開支。美債有大半落入外國人之手,尤其是中國和日本,壓低債息可以減少美國向中日支付的利息。美國國債已經去到169,000億美元,地方債37,000億美元,總共超過20萬億美元。只要債息增加1厘,美國就要支付額外超過2,000億美元國債和地方債利息。 2012年,聯邦政府總收入約24,000億美元,只係等同國債與地方債利息11厘。聯儲局QE和聯邦赤字掛勾,原因是赤字一定要填補,不發行鈔票就要發行債券。

美國的國債利息開支加上福利開支已經超過稅收,美國不可能沒有聯邦赤字,問題只是有多少赤字。只要有聯邦赤字,美國一定會增加貨幣供應。縮減買債規模仍然是實行寬鬆貨幣政策,只是減少寬鬆的程度。 QE是用貨幣填補赤字,停止QE就是發債填補赤字。 QE將資金投入市場的同時,亦會減少銀行存款和債券的利息,即是減少流入市場的資金,鼓勵借貸及令人不想儲蓄。可惜,美國人本身就喜歡借貸,不愛儲蓄。美國家庭平均儲蓄只有約3,200美元,家庭債務約75萬美元。 QE是催谷本來已經很嚴重的美國債務危機。歸根究底,QE是迫不得已,聯儲局一旦退市,美國每年發債13,000億美元,即是每月發債超過1,000億美元,債息會急升,可能超越希臘債的債息,美國就會變成希臘翻版。

美國債券市場不容許退市

上市公司有兩個兩個方法向股東派息,賺錢和借錢。利率超低的時候,大企業借錢容易過賺錢,尤其是財政狀況良好的企業,只要發行票據就可以藉到很多錢,幾乎無需支付利息。有些上市公司發行票據,目的只是向股東派錢。上市公司借錢派息,短期會支持股價,長期會拖垮公司的財政。一個國家和一家上市公司一樣,政客要向選民大派福利,有兩個方法,都是賺錢和借錢。美國政府用赤字預算,借錢派福利,奧巴馬上台之後,即是2009年年初到現在,美國國債每年增長將近13%。但是,美國經濟增長由2009年的4%跌至現在的1.5%。



美國國庫債券的價值在於美國經濟發展良好,買美債等同買股票,美債可以說是美國的股票。美國長期經濟增長幾乎完全停頓,美國國債卻急速增加,美國國庫債券出現結構性貶值。美國的地方債券受到底特律破產的影響,亦有結構性貶值。不要以為地方債券總額不足國債的1/4,就輕視地方債券對美國經濟的衝擊。美國地方債券和美國國庫債券不同,地方債券主要是美國人持有,而且是75%由個人直接或者通過基金持有,絕大多數持有地方債券的人不會將債券買賣,只是等到債券到期賺取利息。聯儲局退市令到地方債券貶值,對美國經濟的打擊大致上和國庫債券貶值差不多

自從奧巴馬上任之後,即是過去4年半,每次聯儲局QE就是大銀行和大企業的發財機會,他們搶在聯儲局買債之前買入債券,等著債券價格上升。聯儲局每次買債都是買貴了,肯定是做蝕本生意。退市的時候,投資者一定搶先在聯儲局退市前賣債,聯儲局QE是高價買債,賤價賣債。


美國的銀行完全忽視美國地方債券和國庫債券都有結構性貶值,盲目地購入和持有。債券升值的時候,賺到的錢都花掉。現在,美國的大銀行持有太多債券,包括機構債券,即是美國政府支持的機構發行的債券、國庫債券和樓按抵押債券​​。美國的企業又發債太多,年年賺錢的上市公司也發行大量票據。美國的富人亦持有太多地方債。

聯儲局一定要退市,只是時間問題。美國一定要利率正常化,即是加息,亦是時間問題。利率正常化之前,聯儲局一定要為美國債券危機拆彈。我不知道美國還有甚麼辦法拆這個彈。伯南克擺到明知道自己闖了大禍,苦無退市良策,唯有拖著QE等到自己離任,把爛攤子丟給下一任主席。

大銀行周身蟻



一共有15家大銀行涉嫌集體操控倫敦銀行同業拆息(LIBOR),可以說是,全球大銀行一起搞的金融騙局。
今 年6月,巴克萊銀行與英美監管機構就操控LIBOR達成4.5億美元和解協議後,控告大銀行操控LIBOR的訴訟,在美國大量湧現。加州大學、國營樓按保 險公司房地美、加州Sonoma郡政府、薩克拉門托郡、侯斯頓市、波爾的摩市和聖地牙哥郡,先後控告十多家銀行操控LIBOR。美國監管機構懷疑美國的參 考利率ISDAfix,也被這15家大銀行操控。

操控利率屢遭狙擊

7月底,費城市政府因為大銀行操控利率,而損失約5,000萬美元,於是控告十多家大銀行。美國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有控告大銀行操控樓按利率的集體訴訟。
現在未有統計總共有多少宗訴訟,Macquarie Research估計,大銀行面對的法律責任大約是1,769億美元,15家銀行分攤,每家銀行的法律責任超過100億美元。
本來,大銀行有美國政客支持,但是,操控利率是欺騙美國地方政府,美國國會議員代表地方政府和地方選民利益,令國會議員和大銀行勢成水火。

巨額罰款沒完沒了

最近,美國第二大啤酒廠MillerCoors控告大銀行操控鋁價,令到啤酒廠去年多付30億美元。政客還未決定是否禁止大銀行進行現貨交易,摩根大通搶 先宣佈,將會停止商品現貨交易,相信摩根大通知道自己在政治上失勢。
政客對大銀行窮追猛打,官司打之不盡,巨額罰款沒完沒了。所以,買大銀行股票有很大風險。


hk.apple.nextmedia.com

蘋果1噸iPhone可以提煉10盎司黃金




據國外媒體報導,911metalurgis網站稱,在為用戶維修iPhone時,蘋果通常會向用戶提出“整機回收”的要求,這樣做的原因除了iPhone機身內部零件不易拆卸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1噸iPhone能夠提煉出9.27盎司黃金,這比很多優質金礦礦石的含金量要高。

Socialbarrel網站稱,一部iPhone 5手機包含著價值1.58美元的黃金、0.36美元的銀、0.12美元的銅、0.05美元的鋁、0.02美元的鉑,這樣看可能算不了什麼;但如果是500萬部iPhone 5,就會變成790萬美元黃金、180萬美元銀——iPhone 5發售首周就賣出了500萬部。

911metalurgist網站又做了進一步對比調查。從秘魯著名的Yanacocha Complex金礦開采的一噸礦石,採礦公司最終可以提煉出0.03盎司的黃金,而一噸iPhone可以提煉出9.72盎司黃金,兩者相差324倍。

從智利Escondida銅礦開采的一噸礦石,採礦公司最終可以提煉出21磅銅,而一噸iPhone可以提煉出283.5磅的銅,兩者相差13倍;從澳大利亞Cannington開採一噸銀礦,採礦公司最終可以提煉出的銀比一頓iPhone可以提煉出的銀少6.5倍;不過,從南非Bushveld Complex開採一噸鉑金礦,提煉出來的鉑比一頓iPhone提煉出來的比鉑多3.3倍。

然而,電子產品回收公司Cloud Blue CEO肯·拜耳(Ken Beyer)指出,並非只有iPhone手機的金屬含量高,其他電子產品的金屬含量平均都很高。

PS:


早前相關Iphone回收 的內含價值報導

金價八年一迴圈 2015年將出現下一個波段低點

□廣州盈瀚投資 羅茜


剛過去的7月,是黃金多頭值得慶祝的月份。在連續三個月下跌後,黃金終於在7月開始反彈上漲,這是自2012年10月份以來,第二個月線收陽的月份。

儘管黃金7月漲幅僅為7.5%,相對於之前三個月高達23%的跌幅來說,反彈幅度不到三分之一,不足以判斷金價已經見底回升。但這已經是黃金這波下跌趨勢中最為有力的反彈,顯示黃金目前正在逐步接近底部區域,買方力量正在不斷增強。
雖然黃金正在接近底部區域,但遠未到築底回升的時候。筆者認為,黃金在未來的兩年內,仍將是一個築底過程,待2015年後才有望迎來新一波的牛市上漲。

導致黃金價格近期不能有效上漲的原因主要是,美聯儲撤出QE政策這一利空因素並未消除。即使近期公佈的美國第二季度GDP增長率僅為1.7%;非農就業人數增長不及市場預期,並且低於美聯儲預期水準。但是越來越多的華爾街金融機構都一致認為,美聯儲將於今年9月份開始實施削減購債規模的計劃。而且美聯儲主席在歷次的公開演講中,都透露了美聯儲對逐步撤出QE政策的開放態度。所以美國將逐步結束量化寬鬆政策,已經成為市場上的共識,從而將進一步刺激美元兌其他非美貨幣持續升值。由於美元的強勢,作為對手商品的黃金將保持弱勢下跌。不過,只有待撤出QE的利空因素完全消除後,黃金才有望改變目前弱勢,重新進入下一波的牛市上漲。


從黃金價格的歷史規律看,自1968年黃金價格開始自由波動以來,國際金價從34美元/盎司最高上漲到1920美元/盎司,顯示黃金處在一個超長期的大牛市當中。而在這超長期的牛市當中,黃金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規律,就是幾乎每隔8年就會出現一個相對低位。在1969年至1970年初,黃金價格保持在一個小區間內波動,隨後開始上漲,並於大約7年後,也就是1976年8月創出低點;8年半後,在1985年2月創出另一個低點;1993年2月創近期低點;2001年2月到達底部;7年零9個月後,即2008年11月創出681美元/盎司的低點。從黃金價格波動的歷史規律來看,在1968年至2013年的45年間,共出現6次波段低點,而且每次波段低點出現的間隔均保持在7年至8年左右。據此判斷,2015年至2016年間將出現下一個波段的低點。


即使目前利空黃金因素橫行,但支撐黃金價格上漲的基本因素並沒有改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強勁需求並沒有消失,反而逐漸增強。7月底世界黃金協會(WGC)管理總監稱,根據今年上半年需求推測,在珠寶和投資兩大需求增長的帶動下,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黃金消費大國。預計2013年中國黃金需求在950噸至1000噸之間。作為黃金的傳統消費大國的印度,儘管政府和央行限制,但其國內黃金需求依然保持強勁。這極大程度得益於活躍的走私。今年二季度,總共有價值2.7億盧比(約合437.4萬美元)的黃金通過走私渠道流入印度,這個數字是去年的十倍以上。相對於強勁的需求,黃金的供給方面卻一片慘澹。由於金價持續下跌,金礦公司已經開始削減金礦的勘探支出。以礦業巨頭Agnico-Eagle礦業有限公司為例,在今年第二季報告中顯示,2013年的勘探預算已經下降22%至7200萬美元,2014年將進一步下降至5000萬美元。而在之前該公司勘探預算平均在1億美元以上。如果目前這種現象繼續持續下去,需求持續保持強勁增加,而供應方不斷減產削減開支,在經濟學基本原理決定下,黃金價格在未來必將上漲,重新達到市場供求平衡。

WGC:黃金ETF減倉已到最低水準 年底金價將攀升

證券時報記者 魏書光
美元指數要發力,黃金還會被打爆嗎?從數據看,投資者對於金價的擔心越來越嚴重,黃金交易所上市基金(ETF)持倉量大面積縮水,市場上漲的動力正在流失。但是,世界黃金協會堅持認為,黃金ETF減倉已經到最低水準,年底金價將攀升。
全球最大的黃金ETF——SPDR黃金增減倉行為通常被視為未來國際金價走勢的風向標之一。上週五,國際金價盤中跌破1300美元,而全球最大的黃金ETF-SPDR Gold Trust上週五黃金持倉量小幅減2.41噸,至918.64噸,觸及4年新低,顯示這只黃金ETF對黃金後市仍不樂觀。據統計,今年以來,SPDR已經減持黃金429.77噸,和年初相比,減持幅度達到31.82%。
與此同時,國內首批黃金ETF在發行不久之後就陷入規模鉅額縮水的窘境。數據顯示,截至8月5日,華安易富黃金ETF的總份額僅為9700萬份,失守1億份大關。這一數值與該基金上市時的4.56億份相比,縮水79%。另外,國泰黃金ETF的規模與上市時相比也縮水58.71%。
顯然,黃金ETF缺乏做空機制,只有上漲才能獲利的情況下,資金在金價下跌中離場也在意料之中。世元金行分析報告認為,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QE)的可能性增大和新興國家實物黃金需求萎縮,使得黃金多頭紛紛賣出黃金ETF,選擇離場觀望。尤其是當前正處在行情進展緩慢的夏季,許多交易場所只剩部分交易員,上漲動力正在流失,金價下滑態勢仍將持續。
“黃金ETF在今年年初大量削減頭寸,但ETF減倉的趨勢即將結束。”世界黃金協會(WGC)投資主管郭博思認為,“投機頭寸已經開始出場,所以金價現在更接近底部而不是頂部。到今年年底,甚至是明年,黃金市場將更為強勁。”
受美國經濟復蘇和預期美聯儲(FED)縮減購債規模的影響,今年黃金ETF SPDR持倉量已經流失了650噸。這相當於雷曼兄弟破產之後8個月內流入黃金市場的金額,因投資者們正在為資金尋找一個避風港。
“與許多人所想像的相反,美國的實際利率走高對黃金而言絕對不是利空消息。”郭博思表示,“大量分析顯示,如果實際利率控制在0-4%,那麼黃金投資的年利潤空間約在7%-8%。這是我們與長期看空黃金的觀點相左的地方,如果實際利率並不太高,即使提高利率也可能利好于黃金。”另外,他認為,投資者們不應該低估了實物金需求對黃金市場的支撐力,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大量黃金需求為金價維持在目前水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他補充說,中國向內需驅動型經濟的轉型將把黃金需求繼續推高。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黃金需求的日益增加,加之今年黃金生產率和回收率的下降,將迅速把市場推回平衡並導致中期短缺。

黃金巨頭盎格魯:將2014年開採成本控制在1000美元

全球第三大黃金開採商盎格魯黃金公司(AngloGold Ashanti Ltd)週三(8月7日)表示其第二季度出現虧損,自黃金價格跌至3個月低點後,該公司股票已跌至12年來低點。
該公司駐南非約翰內斯堡(Johannesburg)分部表示,第二季度盈利額為1.13億美元,而虧損額卻為1.35億美元。其股票價格暴跌逾6.5%,至2001年4月來最低水準。
盎格魯黃金公司在10個國家擁有21個分公司,但由於2013年黃金價格已累計下跌逾24%,不得不進行裁員,減少資本支出及勘探預算,另外也因高額的開採成本被迫減少產量。今年該公司選擇在剛果及澳大利亞的兩座成本最低的礦山進行作業,並暫停分派股息以保存資金。
該公司總裁Srinivasan Venkatakrishnan表示,“預計在2013年未來的幾個季度裏公司將面臨困難,但到2014年我們就能看到之前實施的一系列措施,如減支,節約成本及兩個全新的開採項目所能帶來的巨大收益。”
Venkatakrishnan還稱,“盎格魯黃金公司計劃將2013年的黃金開採成本控制在1200美元/盎司以內,2014年為1000美元/盎司。”
SBG Securities Ltd董事David Davis表示,“該公司2013年第一季度的收支平衡點在1634美元/盎司,因其投資了兩座全新的礦山,但目前來看情況很不樂觀。”
Venkatakrishnan指出,“因近期黃金大跌為公司造成不小的壓力,我們必須暫停分派股息。可能直到今年年底才會考慮是否重新分派股息。”
他最後補充道,“公司將從全球2000名管理人員中裁員800人,並削減60%的勘探預算。到2014年公司的全部成本將下降近一半。”
Venkatakrishnan表示他正在考慮出售其他高成本的礦山,是否對礦工進行裁員仍在考慮中。
盎格魯黃金公司第二季度共產出93.5萬盎司黃金,較第一季度增加4%。

【付鵬專欄】十年大宗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三)



利益這玩意,錢賺多了自然會引起各方的'關注'和不滿。以前對於大宗商品中那點'貓膩'和'陽謀'實際上精通但緊守其口的各大知名媒體(FT,WSJ,NYT,REUTERS,BLOOMBERG等)來說,曝光這些知名機構們私下的賺錢手法是一件很忌諱的事情,但最近這半年,風聲忽變,頻繁的'揭秘'已經搞得這些著名的'霸主們'狼狽不堪了,但是最要命的這背後或許引導這樣媒體輿論的還是另有其人,這就是我們開篇不得不提到的華爾街的命運之神'美聯儲'了。

'美聯儲現在正在“复核”2003年一個有極大影響力的決定——第一次容許受其監管的銀行在大宗商品現貨市場上進行交易'

隨著美國經濟逐步的進入到復蘇期,對於美國來說實體經濟的真實復甦的任務將會高於一切的利益,而這些霸主們把持的原材料的全鏈條導致的結果就是美國的消費者在採購原材料的時候為此操控付出了巨大的溢價成本。這要是換做當年,無所謂反正付出溢價損失的是中國的企業(全球巨大的生產和加工地區),而賺取這些國家企業的利潤對於美聯儲甚至是美國政府來說都是'事不關己'自然就'高高掛起'咯,而現在卻不同了。

中國經濟在新政府的改革推動下已經開始走上了經濟真正轉型的軌道,未來經濟放緩平穩,結構調整,產能過剩行業淘汰等都已經是板子上釘釘的事情,這種情況下大宗原材料'控制下'的'溢價'自然而然也就轉嫁到了美國正在復甦的'製造業'身上,這個時候就再也不是事不關己了。

於是乎,之前一直守口如瓶的知名媒體們開始調轉思路,為聯儲政策轉變做出對應的輿論環境,再加上LME交易所的實際控制權都已經讓給了中國人,那麼這些秘密也就不是秘密了,曝光出來也就是'順應潮流'的一件事情。

在這種因素下其實最坐不住的其實就是摩根大通的管理層,辛辛苦苦謀劃已久的佈局,才剛剛過上好日子,這就突然遇到了不測,一方面前期在剛剛有風聲的時候,秘密的從LME交易所股權上撤出,從港交所收購中高位套現,另一方面到最近風頭很緊的情況下被迫宣布調整名下的現貨大宗商品業務尋找戰略選擇,包括了所持有的任何大宗商品資產以及名下的現貨交易業務。將會考慮包括出售、拆分以及戰略合作等在內的全部戰略選擇。雖然摩根大通還在強調自己雖然正在尋求退出現貨大宗商品業務,但是仍將繼續致力於為大宗商品市場提供傳統的銀行服務。但很顯然這句話是很蒼白無力的,偷偷摸摸的出售一些現貨領域的資產變現或許還能夠有所溢價,現在被迫的公開宣布賣出大宗資產和現貨業務,包括被媒體已經公開的摩根大通近來開啟了出售旗下倉儲公司Henry Bath的進程,同時也可以通過分拆的模式將原有的太過於顯眼的部分進行一定的分拆來滿足於監管的需要,但這應該都是短期的行為,戰略性的退出啥意思,那意思就是現貨領域不讓我玩了我服從,但是依舊把持著衍生品領域和貴金屬市場這點還是很重要的,既然那麼多機構的朋友都覺得大宗業務利潤下滑而且還受到監管衝擊,都打算甩賣優質資產,這個時候戰略性的佈局一下,將力量加強到衍生品上或許就是摩根大通前日子內部討論會裡秘密決定的事情,於是乎就反正09年摩根大通就已經把UBS手上的加拿大商品業務已經收購到手,就不在乎利用這次機會乾脆把瑞銀場外交易(OTC)衍生品大宗商品資產組合也一口氣吞過來增強其大宗商品交易部門。

很顯然這方面高盛要比摩根大通做的要好一些,高潮的時候不驕不躁,​​遇到困境的時候低調處理,時時刻刻都跑在了摩根大通前面,也難怪高盛能夠獨霸武林這麼多年了。

2012年其實高盛就因為把持著美國電力領域以及衍生品領域就曾經收到過警告,嗨老兄不要玩的太過火哦,於是乎,高盛集團大宗商品業務副總裁本賈克布斯(Ben Jacobs)和高盛集團大宗商品和衍生品交易部門執行董事,曾擔任高盛集團美國電力交易業務主管的拉吉希斯(Raj Sethi)幾乎同時選擇了離開高盛集團,這位拉吉希斯先生年齡並不大,也就三十五六歲這樣,在高盛工作了14年,這可是在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領域裡的高富帥式的人物。一方面這哥倆個和之前自營部門跳槽離職的兄弟看起來都一樣,貌似為了更高的理想和追求主動放棄了在高盛的優質待遇和資源,自己跳槽出來搞對沖基金,但其實真正的原因恐怕還是怕一旦未來監管層開始了新的監管規則,自己掌握的這一塊其實'踩紅線',就怕東窗事發後別高盛翻臉不認人把自己變成了替罪羊,於是乎還是提早開溜為上,這兩位哥們恐怕還是因為這樣的考慮不得不揮淚離開了。

事實證明他們算是離開的'恰到好處',這不才沒過多久也就幾個月的時間,電力市場那些事就東窗事發了,鬧得沸沸揚揚的控制美國加州電力市場的官司和一系列監管和調查把摩根大通的Blythe Masters搞得心煩意亂的,所謂的“擴展了金融的邊界,包括開發了CDS產品”並誤導調查的指控其實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關鍵是真正幕後的老千高盛早就讓主謀開溜了,然後自己悄然的收縮了電力市場的戰線,不得不說高盛老奸巨猾或者說人家的後台夠硬了,這把可是把沒有及時撤退的摩根大通,巴克萊和德意志銀行給坑里面了。

所以說不怕有豬一樣的隊友,就怕有神一樣的對手

這些投行們明面上都是為了共同的利益進入到了同一個市場裡,但往往當出現風險的時候,跑得那可比兔子都快,才不管對方的死活的,但要想跑得像高盛這樣有水平,恐怕Blythe Masters還是顯得有些嫩了點,在華爾街混要學會低調呀。

看看人家高盛,2010年到2012年就開始逐漸縮減自己的自營交易業務席位,包括歐洲原油交易主管泰姆哈桑(Taimur Hassan)在內的很多在大宗商品領域掌握著高盛很多自營業務秘密的中高層都在這一個階段陸陸續續的離職。

2013年4月,高盛就已經開始偷偷摸摸的低調出售旗下的金屬倉儲公司Metro International LLC。而這家著名的metro倉儲是三年前高盛以5.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過來,在底特律Metro可是控制著LME主要的鋁的倉儲和物流。

有人說這是因為港交所李小加先生在今年年會裡表態要修改LME遊戲規則才導致的這幾家大鱷被迫削減大宗領域,我覺得不是這回事,事實上在LME建議修改規則之前這幾家'大鱷魚'就已經開始規劃和佈局了。而且我覺得最大的轉折點就是在港交所收購LM​​E的過程中發生的。

歷來在LME下的基本金屬領域,過去的10多年其實就是一部中國企業和外資'鬥爭'與'反抗'的鬥爭史,收購LME從本質上解決問題,我想中國的決策者也絕不是最近才動的腦筋,恐怕早就有所想法,這就像你想買人家的高技術,不是缺錢而是人家不願意賣,當人家願意主動賣給你的時候,估計人家又有了別的新玩意,這個時候才願意賣出高價給你,商業的本質亦是如此。

【付鵬專欄】十年大宗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二)



在英國出生的Blythe Masters是華爾街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並且被廣泛認為是摩根大通黑手這一精英團隊的一員,締造了當下橫掃華爾街的危機核心的複雜的信用衍生產品。很多早年致力於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的高水平的數學家和學者已經轉型從事對沖基金或者是去其他投資銀行做起了高管。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從摩根大通起家。 Blythe Masters自然並不會錯過這樣的好機會,隨著花旗集團在大宗商品領域中的'被折戟',摩根大通開始締造了自己大宗商品的帝國。

利用金融危機收購成型的團隊:2010年由於歐洲問題給RBS帶來的沉重壓力,摩根大通趁著部分國有化的蘇格蘭皇家銀行出售資產以償還歐盟監管部門之機,以17億美元收購RBS和Sempra Energy 的合資公司RBS Sempra的非美國大宗商品交易資產。而2010年11月份正當中國四大行之一的中國銀行打算在倫敦組建商品交易公司,並正在謀求在LME中的“二類”"Category 2" 席位打算收購面臨破產的曼氏金融MF旗下金屬團隊的時候,就曾有圈內人懷疑有人臨時'截胡'接盤了MF在倫敦整個團隊,特別是那些場內交易員。最後終於真相大白,就是摩根大通全盤接手了MF在倫敦的全部商品團隊,順道把MF的席位還有持有的LME股權全部收入囊中。

從控制交易所:摩根大通斥資2,500萬英鎊收購了全球曼氏金融所持LME 4.7%的股權。該行此前已持有LME 6.2%的股權。收購交易完成後,摩根大通在LME的股權將增至10.9%,這將使其成為LME的最大股東。此前的最大股東高盛集團將在上述交易完成後退居第二,其持股比例為9.5%。

到控制倉儲:大宗原材料過剩需要存放而提供金屬儲存就成了這些涉足與現貨領域的銀行家們的生財工具. 對銀行而言,只要有人存放這些金屬,就能賺取數以千萬美元計的租賃營收,而控制這些倉庫利用LME倉儲出入庫規則的漏洞把原材料深藏起來,不單單可以賺取延遲出庫帶來的租賃收入,持有人從質押融資中獲利,還可以通過倉單的註銷來隨時掌握市場升貼水情況,進一步在衍生品領域賺取更高的溢價。

對於那些既擁有自己的倉庫又能在初級實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幸運兒們而言,這印證了"有錢人將變得更有錢"那句老話.於是也就解釋了為什麽有那麽多的市場人士希望獲得一些存貨,以此來支持操作.

於是乎高盛、摩根大通和大宗商品交易商嘉能可及托克公司都在爭相收購倉庫運營商,所有這些運營商都有資格儲存在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交易的金屬。這種積極的收購活動使這四家公司倉庫中儲存的金屬已經相當於LME全部金屬(包括鋁、銅和鋅)庫存的大約三分之二。在新奧爾良,高盛、摩根大通、嘉能可和托克公司旗下倉庫擁有的鋅庫存總量佔LME鋅庫存總量的60%。

目前在全球共有719個認證倉庫,其中摩根大通旗下的亨利•巴斯集團(Henry Bath Group)控制了77個,高盛旗下的MITS控制了112個。在底特律,高盛旗下的倉庫運營商Metro掌控著此地的LME倉儲運作。它允許自己的倉單自由裝運.鑑於大多數的剩餘LME庫存都深鎖在內部,任何想要通過該系統交割鋁的交易者就要從底特律拿貨。而摩根大通則在收購RBS桑普拉過程中連帶其旗下的商品倉儲商Henry Bath & So的實際控制權一併拿下,而桑普拉卻是LME最為緊密合作的倉儲運行商,旗下的Henry Bath & So在新奧爾良擁有不少供LME的註冊倉庫。而當年國儲銅的圈內交易席位用的就應該是桑普拉的交易席位下的空單。

控制實物現貨:多年來,摩根大通沿著銅業上中下游產業鏈精心佈局,而控制實物現貨將完成最後一步。 2010年11月23日摩根大通自營交易部門購買的與代表客戶買入價值超過15億美元的期銅,12月21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發布報告,稱有一個交易席位在LME的銅持倉量占到了總量的80%-90%,相當於世界所有交易所註冊的銅庫存總量的一半;隨後摩根大通更是加快了控制現貨的步伐,採取金融化現貨ETF的方式最終佔領實物'高地',雖然美國參議院調查委員會不贊同​​摩根大通設立銅ETF,給出的原因倒是一針見血指出'投機者擠壓市場價格',但怎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最終還是批准摩根大通醞釀了兩年的現貨銅交易型基金。而摩根大通成立的現貨銅ETF基金持有近7萬噸現貨。

至此為止,摩根大通終於打通了衍生品市場和現貨市場的任督二脈,於是開始大幅度提高在商品衍生品市場的風險偏好,這位LME市場上的新霸主2011年第四季的商品交易組合的每日VaR指標升到2千萬美元,比Q3增長43%,成為美國主要銀行中大幅上調商品風險倉位的唯一一家,而高盛的商品Daily VaR由25M略增到26M,只是略微調高曝險倉位,大摩的商品Daily VaR則從32M下降到28M,至此三足鼎立的格局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