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席勒談中國房價的“非理性繁榮”:100年全部工作收入才能買套房子




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 昨日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曾準確預言美國2000年科技股泡沫和2006年房地產價格泡沫的破裂。席勒也曾多次警告中國的房地產泡沫,他的著作《非理性繁榮》是非常著名的暢銷書。華爾街見聞對席勒關於中國房地產的評論整理如下:2009年12月席勒曾訪問中國深圳、上海和北京,當時他談到過對中國房價的看法。他在深圳談到中國房價時說(據經濟觀察網):


    
“中國經濟發展得非常熱,但是也有一些必須要警惕的現象,在深圳,房地產非常熱,房價高居不下。”


 希勒認為,中國和美國房地產發展方面是異小於同。他們的相似性大於相異性。世界各國的行為模式是很類似的,雖然不完全一樣,溝通、交往、人的行為模式表現非常相近。他舉例稱,從90年代以後,房地產市場的繁榮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危機的出現。特別是在中國,2005、2006、2007、2008年房地產市場出現了非常熱的局面。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國家都有出現。雖然不一定是按照一樣的形式和流程出現的,但是他們卻是無一例外的出現過類似的情形。

    
“在深圳、上海以及其他中國主要的城市,人們在買房,這樣房子的價格實際上是數倍於他們的年收入的,不知道具體的比例是多少。我們在加州用電腦分析房價和收入比,看到的數字是8倍和10倍,我們就覺得太高了。如果是8倍,就要花8年的總收入買房。”


 當他得知深圳,房價和收入比接近36倍時,席勒為高房價感到擔憂。

    
“我看到現在一些高房價由泡沫的心理所支撐的。很多人寧願去支撐。我們看到,現在的泡沫心理不會長期存在的,也會發生改變。萬一發生泡沫的話,那些以36倍這麼高的比例、這麼高的價格水平的人就會蒙受巨大的損失。”


 他在上海表達了對上海房價的擔憂(據新京報)。

    
“早前聽說過上海的房價,基本上是一個普通人一年收入的一百倍,也就是說,他要工作一百年才能用他的全部收入買一套房子。既然這樣,他為什麼還要買這個房子?答案是他預期房價還會上升。人是有投機心理的,他覺得以後房子肯定還會漲,但是我覺得這肯定是非理性的。”


 席勒坦言,肯定不會在中國購置房產(據國際金融報)。

    
他指出,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中國經濟仍然有些脆弱,美國也同樣如此。 “我現在還不清楚這種情況何時會結束,但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可能性是房地產價格很快就會下降。我覺得中國確實有泡沫,在北京除了房地產市場,其他的領域我都可以投資。”


 2011年,在世界經濟論壇2011年年會(達沃斯論壇)上,席勒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再次談到房地產問題,並直言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

 

他說:

    
“美國房價仍在下跌,我很擔心它會跌到什麼時候。家庭負債率仍然非常高,很多人失去自己的房屋,或因更換工作而轉移到其他城市。與此同時,美國負債率已經上升
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這樣人們擔心,政府是否還有能力推出新的刺激政策。中國房地產現在泡沫嚴重,如果和美國一樣泡沫破裂的話,這將會對中國經濟產生打擊。”



 除了在耶魯大學任教外,席勒還是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員。他是當代行為金融學的主要創始人,還是著名的凱斯·席勒房價指數的創始人。席勒在中國廣為所知的是他參與的耶魯大學公開課金融市場。

朱冠華 15-10-2013

外國有過一個智力比賽, 問題是3個在不同領域都能帶給千百萬人更美好未來的專家在氣球上, 因為氣球故障, 所以需要一個人跳下氣球犧牲, 才能挽救其餘人, 問題指該犧牲哪一個?

紛至沓來的看法, 都是犧牲自己主觀認為重要性較低的專家, 結果贏家是一個小孩, 他的答案是:<把最胖的那個扔下去>。

2004年南亞大海嘯, 有一個8歲女童發現海水急速倒退, 她發現這是書本學過的海嘯即將來臨的前兆, 於是大聲示警, 救了百餘人。忽視這小女孩的人賠上了性命。

為何這麼​​多大人發現海水倒退而不產生警戒呢?

與其說他們不知道這知識, 不如說是人長大了, 思想複雜了, 有時本來很簡單的道理, 會因為僥倖心態, 短視, 執見, 感性, 而不像小孩子那樣簡單, 因此往往忽視了簡單的邏輯。

例如: 我說美元在3-10年內會崩潰, 對我來說根本就是明顯不過的事, 但是我就不明白為何這麼簡單的邏輯, 這麼多人還會看不到。

用簡單的數學計算:
在最樂觀的情況下, 假定美國政府將可裁減的開支通通去掉, 他仍有7000億美元赤字。

在計算未來他30年需要支付不斷增加的福利開支, 就能大概算出為了應付這些開支, 美國需要藉多少錢?Fed又需要印多少鈔票?

這樣QE再QE, 引發市場恐慌, 造成美元危機, 根本只是時間問題。

而美國利率已經低無可低, 未來只有上漲, 美國債務成本很容易翻倍。

美國政府實際上已經被逼到牆角了! 但是市場受QE短期帶來的炒風影響, 根本看不到長期的風險。

實際上, 白宮和Fed也拿不出解決的方案, 只是能拖就拖。我看到那種認為美元會強勢的觀點, 都吃驚不已, 簡單的邏輯, 為何不能像小孩想的那樣簡單。

吃了骯髒的東西就會拉肚子, 還需要我教嗎?

如果美國經濟真沒問題,Fed還需要QE再QE嗎?

China Enjoying Gold Clearance Sale


by John Rubino on October 14, 2013 · 

Analyses of China’s massive appetite for gold are everywhere lately. But the following chart, which appeared today in a GoldCore market update was especially striking because it compares 2013 demand with that of 2012 – which was a big year in its own right. Through August, China has imported 994 tons of gold through Hong Kong, versus 511 tons in the year-ago period. And that doesn’t include the production of China’s domestic gold mines (300 or so tons, all of which stays within the country) and whatever else finds its way in through other ports. Assume monthly imports for the rest of the year average 100 tons, add in domestic gold production, and China will have accumulated at least 1,700 tons of gold in one year.


China gold imports
To put this in perspective, Germany claims gold reserves of a bit more than 3,000 tons (though much of this is stored in the US and has probably been loaned out and replaced with a financial asset called a “gold lease” which is only as valuable as the big US money center banks are solvent). So in one year China will have accumulated gold equal to more than half the reserves of one of the West’s financial and industrial powers.

Why? Well, they could simply be investing in something they expect to go up, much like the typical American gold/silver coin buyer of the past few years. Or – way more interesting and probably more likely – they could be planning to back their currency with gold and push the dollar to the sidelines. One hint that a gold-backed yuan is being contemplated came in early 2013 when Yao Yudong of the Chinese central bank’s 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 called for a new Bretton Woods system. Bretton Woods was the post-World War II fixed-exchange-rate system in which one currency – the dollar – was convertible to gold, while other currencies were pegged to the dollar. A new Bretton Woods-style monetary system, designed when China has the world’s only gold-backed currency, would presumably have the yuan at its center and the dollar, euro and yen as mere satellite currencies.
More recently, China’s official press agency, Xinhua, published an article that calls for a “de-Americanized world” that includes a new reserve currency.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annoyed by America’s abuse of the limitless credit card that is an un-backed global reserve currency – especially the global surveillance state we’ve created with all that free money – it’s not a surprise that lots of people would prefer a different system. And at the rate gold is flowing from West to East, it might not be long before the latter has the leverage to make it happen.

At which point we in the US would have to start living within our means. Sin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ashington’s tax revenue and its present spending and future commitments, when calculated honestly, is about $6 trillion a year, or roughly one-third of U.S. GDP, the cutbacks required to bring its finances into balance would be a lot like what Greece is going through. Except that we’ll still have a printing press. Get ready to make history…

新華社籲建立「去美國化的世界」

核心提示:美國政府與國會間對美債等歧異仍陷僵局,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日前刊出英文署名評論文章,狠批美國「濫用它超級大國的地位,讓整個世界更加混亂」,並稱現在已是全球思考建立一個「去美國化的世界」的好時機。
 
 
  【本報兩岸組報道】美國政府與國會間對美債等歧異仍陷僵局,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日前刊出英文署名評論文章,狠批美國「濫用它超級大國的地位,讓整個世界更加混亂」,並稱現在已是全球思考建立一個「去美國化的世界」的好時機。

  新華社的評論文章開篇即批評屬於世界主流的民主政治制度,指美國兩黨的政客仍在白宮和國會間爭執不斷、無法達 成妥協,以讓他們引以為豪的政體恢復正常運轉。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並開始打造戰後世界的秩序,推動歐洲復甦,鼓勵與華府為敵的國家 發生政變,以建立一個「全球帝國」。但在美國政府致力在全球扮演崇高道德者的同時,卻暗地裏「大膽地折磨戰犯、空襲平民和刺探世界各國領袖」。

  文章進一步批評,華府透過「將金融風險轉移到海外,在區域爭端中挑起地區緊張關係,在赤裸裸的謊言作為幌子下無端發動戰爭」。新華社認為,「所有國家無論大小、無分貧富,它們的基本核心利益都能在平等基礎上獲得尊重和保護」,最終應建立一個「去美國化的世界」。

香港金管局總裁 稱港元與人民幣掛鉤時機未到




路透社消息: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週一稱,香港暫無計劃將港元的“錨”貨幣從美元改成人民幣。

香港金管局網站發表了陳德霖題為“寫在聯匯三十年”的文章,他重申香港無需亦無意改變聯繫匯率制度。

文中稱:“如果(將'錨'貨幣)換成人民幣,單是外匯基金就要持有近2萬億元人民幣的儲備,遠超現時離岸市場流通的人民幣資產總量。所以在人民幣未能完全自由兌換和內地資本賬未完全開放的情況下,考慮將其作為港元的'錨'貨幣是言之尚早。”

當前正值香港房價瘋漲,且香港與內地關係緊密引發對港元前景的質疑。

中國努力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使用,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已超過港元。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借助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為在中國的業務運營融資。

陳德霖指出,若港元與人民幣掛鉤,將大大削弱香港出口和整體經濟的競爭力。

文章寫道:“由於香港的勞動生產力增長率較內地慢得多(我們估算過去10年香港平均每年增長約3-4%,而內地的增長率則接近10%),屆時香港可能要經歷減薪和通縮之苦,才可恢復競爭力。”。

週一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再創新高,收於6.1079元。相較之下,港元兌美元匯率則固定在7.8港元的水平,可在7.75-7.85的區間內波動。

以下為文章全文內容:

    1983年的香港經歷了一個躁動和不安的夏天。當時中英雙方就香港前途進行數輪談判後,投資者對於1997年香港的前途問題感到憂慮,股市的恆生指數從7月的高位1,102點急跌超過30%至9月底的758點。市民對港元失卻信心,紛紛拋售港元換取美元。當時港元已經以浮動匯率制度運行了九年,港元匯率從1983年初的6.5港元兌1美元,急劇貶值至差不多10港元兌1美元。當時香港已形成了貨幣和金融危機。我仍然清楚記得在三十年前的一個傍晚,我下班回家,見到屋邨內一家大型超市被市民團團包圍,因為他們對港元的信心已近乎崩潰,所以趕緊將口袋的港元現鈔換成日用品,以免港元持續貶值下招致更大損失。超市的食品、廁紙等等因而很早便被搶購一空。這種貨架無貨可買的情景令市民更加擔心,不肯離開,直至超市連夜以大卡車運來大量補給供市民購買,人龍才逐漸散去。其後香港政府在1983年10月17日推出聯繫匯率制度,將港元兌美元的匯率固定在7.8的水平,港元的信心危機才逐漸平息。 1983年夏天發生的這些事情,我相信年輕一些的市民大概沒有什麼印象。

    現在有人提出,聯繫匯率是在這麼久以前香港出現重大危機時推出的應急措施,實行了三十年,已經完成歷史任務,應該是時​​候考慮換一個新的匯率制度了。當然亦有人認為聯繫匯率制度有重大缺點,主要是香港沒有主動制訂港元利率的自主能力,不能像使用浮動匯率制度的經濟體,可以藉調控利率去遏抑本地通脹。有人更認為因為近年美元偏弱,聯繫匯率是造成香港樓市泡沫的元兇,所以特區政府應該考慮採用其他的匯率制度,例如與人民幣掛鈎,或乾脆採用浮動匯率制度。

    首先,我要指出世上並沒有一種完美的貨幣和匯率制度。聯繫匯率制度有很多優點,但亦有其缺點。當大家分析聯彙的利弊時,要明白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並不是一個單純的保持匯率穩定的機制。香港實行的是貨幣發行局(currency board)制度,也就是一些經濟學者所指的“有錨”貨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三十年間,國際主要貨幣都是與美元有固定匯率,而美國政府保證每35美元可以換取1安士黃金,這就是“半”金本位制度,亦即“有錨”貨幣制度。但在上世紀60年代末,美國財政入不敷支,經常帳不斷惡化並最後轉為赤字,其貿易夥伴將手上的美元以固定價格換取黃金,以緻美國政府無法維持以官方兌換率提供黃金,所以於1971年取消半金本位制度,世界自此便進入一個“信用”貨幣(fiat money)的年代。美國及其他主要發達國家可以採用浮動匯率和以信用貨幣為基礎的貨幣制度,是基於其國際貿易、金融系統和儲備貨幣的規模和重要性。但小型新興經濟體則不一樣,尤其香港是區內的國際商貿及金融中心,大額貿易及資金不斷流進流出,使用“有錨”貨幣制度,也就是說我們的貨幣由一種主要國際儲備貨幣支持,會令大家對港元信心增強,減低重現像1983年對貨幣失去信心危機的風險,亦有助香港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但如果使用“有錨”貨幣發行製度,甚麼是最適合的“錨”呢? 1983年無疑只有一個選擇:美元。就算直到現在,美元仍然是國際貿易與金融交易中最常用的貨幣。美國和以美元計價的金融市場無論在深度、廣度及流通性方面都是全球之冠。另外,美國聯儲局維持美國低通脹率超過三十年,在維持價格穩定方面有高公信力。同時,香港作為國際商貿及金融中心,經濟周期的波動和金融環境很大程度上受全球經濟及金融環境所影響。而最近美國聯儲局表示將減少買債,導致全球金融市場震盪,全球債息急升,以及新興市場貨幣大幅貶值及資金外流,都足以顯示美國的貨幣政策對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的影響力,無遠弗屆。

    現在香港已經回歸,中國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又已經開始國際化,那麼香港是否應舍美元而改與人民幣掛鈎呢?我過去多次說明,考慮港元和人民幣掛鈎的幾個主要先決條件仍未存在。最明顯的是港元一定要與作為“錨”的貨幣可以完全自由和大量地兌換,才可以提供信心保證和維持匯率穩定的基礎。香港現時約有3千多億美元等值的外匯儲備,主要持有美元資產,如果換成人民幣,單是外匯基金就要持有近2萬億元人民幣的儲備,遠超現時離岸市場流通的人民幣資產總量。所以在人民幣未能完全自由兌換和內地資本賬未完全開放的情況下,考慮將其作為港元的“錨”貨幣是言之尚早。

    另外有些人認為採用固定匯率制度,便要放棄制定利率自主權,沒有工具調控通脹,並不可取,所以香港應該考慮採用浮動匯率制度。在此我想指出,在太平盛世之時,採用浮動匯率制度可能問題不大,但在動盪時期,一些像香港這樣的小型對外開放經濟體系和國際金融中心,就隨時可能會出現一種惡性循環--信心不足,資金外流,港元大幅貶值,信心崩潰,金融體係受壓,最終形成系統性金融危機。

    大家祗要回顧一下,過去三十年,香港度過了大大小小的難關,包括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最近的歐債危機。每次香港出現動蕩的時候,聯繫匯率制度都發揮了無可替代的功用,成為香港的貨幣和金融體系穩定的基石。

    有人認為近年美國因進行量化寬鬆,亦即“印鈔票”,而令到美元不斷貶值,港元受到拖累,以致通脹高企和樓市過熱。有論者認為香港如果轉用浮動匯率,這些問題就可迎刃而解。我不認同這看法,因為理論和實踐可能有很大差距。過去幾年,在全球量化寬鬆的情況下,資金大量流入新興經濟體系。如果香港使用浮動匯率,就可能要加息去遏抑通脹和資產泡沫,那麼必然引來更多資金,包括一些國際“大鱷”來“炒作”港元,既想炒港元升值,又可套高息。但當美國開始退市之時,國際資金​​必然會撤走,屆時港元又會大幅貶值,資產價格大跌,金融市場反覆難料。事實上,這正是一些採取浮動匯率制度的較大型新興經濟體所面對的難題。

    另外,我想談一下港元匯率和香港競爭力的關係。大家都明白,港元越強,對外的購買力就越高,從進口消費品和市民出外旅游來看,這是好事。但對於香港貨物和服務出口,這可能是壞事,因為對我們的貿易夥伴來說香港的貨品和服務會變得太貴。從理論層面看,一種貨幣兌換外幣的匯率升跌長遠來說是受到生產力增長速度差異影響。舉一個例,日本在戰後經歷經​​濟起飛,生產力增長比貿易夥伴快得多,所以日圓匯率從1970年代開始持續升值。其後因為超級泡沫爆破,日本經濟裹足不前,日圓匯率就變成浮浮沉沉。而中國因生產力增長持續較其他主要國家為快,人民幣兌主要貿易夥伴的一籃子貨幣自2005年7月匯改以來升值了30%左右(兌美元則升了35%)。中國內地作為一個新興經濟體,生產力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可以保持較快的增長,假若香港與人民幣掛鈎,將大大削弱香港出口和整體經濟的競爭力。由於香港的勞動生產力增長率較內地慢得多(我們估算過去10年香港平均每年增長約3-4%,而內地的增長率則接近10%),屆時香港可能要經歷減薪和通縮之苦,才可恢復競爭力。所以在國際上,很多國家對本身貨幣持續或過份升值十分擔憂,例如瑞士,面對資金不斷流入的壓力,瑞士中央銀行在2011年9月設定了匯率上限,確保瑞士法郎兌歐元不會強於1.20水平。

    貨幣制度和貨幣經濟學是一門頗艱深的學問,很難用淺白的語言去解說。所以我隨本文附錄一些關於聯繫匯率常見的問題和答案,希望用較簡單的方法去幫助大家多了解這制度。要知道一個經濟體系的貨幣發行製度乃是所有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根基,一定要小心從事,不可輕言變更,更忌左搖右擺,否則可能導致災難性的結果。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在過去三十年的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是維持香港貨幣金融體系穩定的基石。這制度不是十全十美,我們不斷反覆研究和思量其他不同方案,但結論是聯繫匯率制度仍然是最合適香港的選擇。這亦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一直以來的結論。所以我在此重申,香港無需亦無意改變聯繫匯率制度。

法國擬上調貴金屬、珠寶銷售稅為實現2014減赤目標努力



為完成此前既定的2014年減赤目標,法國國民議會(FrenchNationalAssemblyFinanceCommittee)採納了一條修訂法案,將對貴金屬、珠寶、以及其他昂貴物品的出口和銷售徵稅。

根據該修訂法案,法國將貴金屬出口和銷售稅,從7.5%上調至12%;並初步認定,將珠寶、藝術品、收藏品、古董等昂貴物品的出口和銷售稅,從4.5%上調至6 %。

法國國民議會議員ChristianEckert認為,資產稅主要來自於個人所得稅,而貴金屬和藝術品交易卻享受低稅收,這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公平。

不過Eckert指出,新增交易稅之後,貴金屬和藝術品增值稅將會由10%下降至5.5%。

法國財長莫斯科維奇(PierreMoscovici)在9月12日曾表示,法國的稅收收入"剛剛好(justenough)"。這意味法國較高的赤字必須通過其他途徑來解決。

不過莫斯科維奇也表示,"現在法國降低赤字主要是依靠削減公共支出而非增加稅收。我們正在面臨財政壓力,因為我們的社會模式和福利狀況比較好,地方政府部門支出也較高。但是這都不是增稅的理由,因為增稅會增加經濟負擔。"

相對於增加其他方面的稅收對經濟的影響,對貴金屬和藝術品交易增稅,是目前合理的選擇。

法國2014年的減赤目標是將預算赤字與GDP的比值降低至3%以下。法國國民議會將在10月15日開始審核2014年預算方案。

末日博士麥嘉華:世上已無投資安全港




華爾街見聞援引BBG報導,末日博士麥嘉華表示當今世界已無安全資產,投資組合多元化才是明智的。

世上還有沒有避險港?

“現在已沒有避險港,銀行存款都不安全。把錢投進美國國債市場也不會100%安全,因為系統內有通脹,你幾乎難獲任何利息。債券也不再是安全資產,因為利率最終會上升。無論用何種估價指標,美國股票都相對昂貴。我並沒看到任何特別安全的資產,你最多只能多元化投資組合,這些資產不會同時崩潰。”

麥嘉華如何看黃金?

“黃金從1180美元低點強勢反彈至1400美元上方,目前回跌。我認為1200-1250美元是買進區域。市場對黃金的看法非常悲觀,但如果將一切因素考慮在內——債務貨幣化、債務上限(早晚是要提高的,因為國會兩黨都揮金如土,政府債務從1980年的1萬億美元升至1999年的5萬億美元,目前在16萬億美元)。”

債務上限辯論如何演變?

“如果兩黨無法就債務上限達成協議,我認為美聯儲可能為財政部獨立融資,以支付利息。如果利息都難以償付,將給金融市場帶來相當大的破壞。不過我對此並不擔心,就像1年前歐債危機時那樣,市場情緒非常負面,但最終還是達成了政治協議。我認為兩黨都想要支出,只是對把錢花​​在哪兒觀點不同而已。”

股票、債券、貨幣和商品走勢以及美國鬧劇能否和幾十年前政府的其他愚蠢行為相比?

“是的,政府的愚蠢行為。共和黨在軍事設備上亂花錢,民主黨則主要在公共事業方面花錢贏選票,這是巨額浪費。但問題是我沒有看到解決辦法。當前關於債務上限和預算的辯論更像是問題徵兆而非問題本身。真正的問題是政府(不僅僅是美國,還有其他國家)變得龐大程度不成比例,阻礙經濟增長。”

誰真正掌握著黃金?

鳳凰黃金訊據華爾街見聞報導,世界黃金協會(WGC)授權普華永道(PwC)研究的一份報告“黃金對經濟的直接影響”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黃金供應量達到4477公噸,整個市場的毛附加價值(GVA)預計多出2100億美元。
那麼,誰真正掌握著黃金?
讓我們看一看報告中的下面這幅2012年全球黃金需求圖表。
如圖所示,全球央行購買的黃金相當於12%的全球需求,而個人購買的金幣和金條規模佔了需求的29%。珠寶佔份額最大,達到43%。

黃金避險魅力喪失背後:投行建議美國拋售黃金融資

美國債務上限引發的風險情緒並未給黃金帶來避險買盤,也未引起美元指數的大幅下滑,美元的信心仍在,同時世界經濟復蘇苗頭的出現,導致黃金避險屬性逐漸暗淡。

回顧歷史,上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已經79次提高債務上限,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成為本世紀初以來黃金牛市的重要推手。

投行建議美政府拋售黃金融

美國債務上限難題仍無太大進展,10月17日美國將觸及債務上限,自此財政部將快速耗盡資金。不過瑞士信貸(下稱“瑞信”)認為,實際上美國可以開始拋售黃金儲備融資。

美國前財長蓋特納在2011年曾拒絕該方案,原因是拋售黃金將會引發市場巨大紊亂。作為全球最大黃金儲備國,而一旦美國政府開始考慮此政策,黃金有望再現罕見下跌。

就在今年4月份,有關塞普勒斯將拋售黃金的傳言導致黃金市場出現30年來的最大下跌行情,短短兩日內暴跌10%以上,並引發黃金市場連續三個月月度下跌,雖然塞普勒斯持有的黃金儲備很少,但依然引發市場巨大動蕩。

今年以來,因投資者對於美聯儲將縮減量化寬鬆規模的預期不斷增強,黃金價格已經累計下跌超過20%。除了在7月和8月份短暫反彈外,黃金價格始終在低位震蕩徘徊。

瑞信在上周公佈的利率策略報告中指出,面臨要麼無法向部分債主償債,要麼拋售黃金皆大歡喜的選擇時,美國財長Lew會認為,為了避免損害美國的信用,拋售黃金是最符合公眾利益的選擇。

上周,美國總統奧巴馬與共和黨的會談未能就提高債務上限6周的方案達成協定。此利空消息不僅沒為黃金市場帶來避險買盤,反而帶來了大量的拋售。

10月11日,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的12月期金合約1分鐘內暴跌20美元,瞬間突破1300美元/盎司價格關口,降低至1260美元/盎司附近,創三個月新低。
從交易數據來看,市場有投資者低價拋售5000手黃金期貨合約導致當日黃金價格再現“斷崖式”下跌。而紐約黃金期貨市場每手合約為100盎司,5000手合約相當於50萬盎司的拋盤,約合15.55噸黃金,數億美元瞬間涌入。

黃金避險屬性逐漸喪失

2011年,美國就已經出現債務上限之爭,雖然兩黨最終達成一致,但是當時黃金市場一度出現大量的避險買盤。在2011年在債務上限談判過程中,紐約黃金價格從2011年7月初的1500美元/盎司下方勁漲至8月的1800美元/盎司以上。

即使目前美國債務上限談判帶來的風險因素依然在增加,但是黃金似乎大勢已去,已經跌破1300美元/盎司,多家投行相繼發佈報告看空黃金。摩根士丹利、高盛與瑞信一致唱空黃金,摩根士丹利稱金價將在2014年繼續下滑,並在2018年結束前持續下跌。

證金貴金屬首席分析師高宏亮對記者表示:“黃金的避險屬性,實際上是投資者的一種防衛性的投資策略,而近一週美元維持強勢,反映出投資者對美元依然有信心,債務上限談判終將達成協定,因此金銀的避險功能未能引起市場重視。”

美國債務上限問題尚未解決,但是黃金買盤卻難以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全球經濟復蘇的跡象不斷增加。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對記者表示:“展望未來,我們預計,2013年下半年,在發達經濟體的帶領下,全球經濟將逐漸改善。”

王冠一 央行辦商業銀行 影響不容小覷


2013年10月15日 

【明報專訊】挪威作為主要石油出口國,油元為國家帶來滾滾財源,亦是造就全球資產規模最大國家主權基金的堅實基礎。正當挪威政府高官仍在為主權基金的龐大財富尋求更高回報而煩惱之際,挪威央行突然傳出消息,計劃最快明年以合資參股方式,成立一家銀行,正式接受存款。


挪威央行與民爭利

若 以為挪威央行「撈過界」與商業銀行競爭,旨在與民爭利,未必太小看挪威央行的用心。假如真正落實有關構思,這將會是公共市場(Public Sector)跟私人市場(Private Sector)爭奪國際資金的一個全新戰場,甚至關乎到今後全球經濟到底是邁向通縮形態、還是通脹形態。

美國兩年前因為國會爭拗債務上限問題,結果弄得被降級的下場;兩年後的今天,美國政界的醜態又再一次表露無遺。就算今次財政問題最終過關,一次又一次被玩弄的美債投資者,難免要開始對這種多年來一直被視為零風險的投融資工具,產生不信任感。

美「零風險」投資 產生不信任感
投 資者對美債的信心變得愈來愈薄弱,美債主要投資者包括互惠基金、退休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等,隨時有理由懷疑美債是否再毫無風險。在這個資金氾濫的年代,實 在無法想像大量本來投放在美債的資金,假如一窩蜂湧到股市、商品、外匯、房地產等資產市場,將會是一個什麼景象。簡單講,這些本來投資於Public Sector的資金,假如不再信任美債而轉投Private Sector的資產市場,在過多資金追逐有限資產的情況下,全球必然會出現資產泡沫,甚至出現惡性通脹。這肯定是全球每一位央行行長的惡夢。

吸納資金目標 料是投資美債受挫大客
只可惜,成熟經濟體的政府信用江河日下,要繼續支持其本身發行的國債價值顯得非常乏力。若然要避免國際資金轉投Private Sector懷抱,恐怕只能靠央行再助一臂之力。

據 聞挪威央行只計劃開辦一家存款銀行,不會提供貸款服務,所以也談不上什麼與民爭利。反倒值得注意的是,構思中開辦的存款銀行,吸納資金的對象正正是那些坐 擁大量客戶資金、尋求安穩回報、但對美債開始失去信心的基金客戶。構思中挪威存款銀行所接收的每一分錢,將會百分百由挪威央行提供存款保障,而且將劃入央 行儲備金的一部分,定時收取央行派發的儲備金利息。

傳統央行的首要使命,就是要透過調整貨幣政策,致力維護物價穩定,尤其避免通脹失控。挪威央行開辦銀行的構思,似乎真正的目的是避免Public Sector資金流入Private Sector,造成通脹失控的災難。

恐資金鎖死在全球銀行體系內
但要留意的是,假如各地的主要央行紛紛仿傚開辦銀行,鬥吸存款,屆時便有可能出現另一種極端:大量資金被鎖死在全球銀行體系內,致使銀行無法進行正常信貸活動;假如情況持續惡化,最終全球經濟就會出現通縮形態,屆時要令經濟再復蘇,恐怕會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