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0日星期五

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首度突破4萬億美元

據華爾街見聞報導,12月23號,平安夜的前一天,美聯儲將迎來100歲生日!美聯儲交出了一個突破四萬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來“慶祝”自己的百歲華誕。

最新的數據顯示美聯儲的資產規模已突破四萬億美元,資產規模的準確數字是四萬零一百億美元,占美國的GDP總量的24%。 (見下圖)在美國時間週三下午,伯南克卸任前宣布美聯儲將從2014年1月起削減QE100億美元。從明年1月開始,美聯儲每個月購買美國國債的規模將從450億美元削減至400億美元,每個月購買MBS(抵押支持證券)的規模將從400億美元削減至350億美元。 (見下圖)




Zerohedge 調侃說:

美聯儲資產規模占美國GDP總量達到24%,這麼高的比例在美聯儲的百年曆史上是首次,但想必不會是最後一次。讓我們雙手合十祈求在實行了Untaper的下一個生日時,美聯儲的資產增加到五萬億,依此類推,永無斷絕。

美聯儲這張巨額的且仍在擴張的資產負債表會是個問題嗎?要解答清楚這個問題,讓我們從什麼是資產負債表說起。

什麼是資產負債表?

資產負債表可以告訴你在某一個時間點,一個機構的資產和負債情況。資產負債表上,現有資產應當和負債相抵。資產負債表的規模包括資產和負債兩個方面,但是資產項目往往更吸引人的注意力。

美聯儲擁有什麼?

很多人也許會以為,這是美聯儲第一次用豪買債券的方式來干預市場。但事實情況真不是這樣的。通過資產購買來干預市場是美聯儲一貫的做法。

美聯儲過去的確只購買美國政府的短期債務。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它卻買了來自一些破產的金融機構的”有毒“抵押債券,比如來自Bear Stearns 和AIG的債券。這些救市購買得來的資產在其總資產所佔的比例已經縮減(是下圖的紅色部分)。

美聯儲仍然在繼續金融危機期間的非常購買行為。比如,它仍然在買MBS以保證按揭低利率。同時,美聯儲還在買長期國債(它曾經只買短期的國債)。購買這些金融資產可以讓利率更低,刺激借款。

誰是美聯儲的債主?

誰在美聯儲存了錢,誰就是美聯儲的債主。美聯儲是一個為銀行服務的銀行,美聯儲的存款來自於其他銀行。在下表裡,我們可以看到危機以來,美聯儲的準備金激增。這是由於美聯儲從別的銀行購買債券,購買債券的錢成為了這些銀行放在美聯儲的準備金(美聯儲的其他主要債務就是美國聯邦儲備支票,是像貨幣一樣流通的美元支票。)。

美聯儲買債券的錢從哪裡來?

美聯儲購買債券的錢來自於自己印的錢。當美聯儲從某家銀行購買債券時,它直接在該銀行的準備金賬戶上添加上這筆款額。

怎麼可以這樣呢?

就是這樣子。

怎麼思考下去這個問題?

總會有辦法的。

如果美聯儲不停的憑空印錢,會不會出現錢根本不再值錢的情況?

貨幣主義者認為這種情況是可能出現的。他們警告美聯儲的債券購買隨時會引發可怕的通貨膨脹。

這種可怕的事情發生了沒有呢?

沒有,通脹率遠遠低於美聯儲的長期目標2%。

什麼原因使得美國沒有出現魏瑪式通脹?

原因很多。關鍵是因為美聯儲買債券的錢不是真的錢。只有在它們進入真正的市場領域後,這些錢才是真的錢。它們只有在從美聯儲系統裡流通出來之後,才真正進入經濟領域。

那麼這些錢怎麼流出聯邦儲蓄系統?

只有當銀行把錢借給消費者和公司時,美聯儲的準備金才算是真的錢。不過,金融危機後,銀行對於發放借款態度變得謹慎了。 (這樣做是有道理的,幾年前的不負責任的借款導致了金融系統和經濟的崩壞。)

如果銀行不借錢,美聯儲購買債券有什麼好處呢?

美聯儲這樣做自然是有好處的。比如,它把按揭利率壓到了歷史新低,讓再融資變得更容易。但是購買MBS不是萬能靈藥。

好吧。那麼美聯儲擁有許多證券。據我所知,證券市場在過去的一年表現不好。如果債券價格急劇下跌,美聯儲會遭受損失嗎?

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如果美聯儲是個普通的銀行,那麼美聯儲的組合投資收益依賴於市場的表現。但是美聯儲不是普通銀行。即便市​​場行情急劇下跌,在美聯儲所遵循的會計規則下,美聯儲的賬面也不會有什麼損失。如果美聯儲必須低價賣掉大量的證券,它才會蒙受損失。但是美聯儲不會賣的,並且有”死了也不賣“的趨勢。

那麼,四萬億資產到底是不是問題?

有一個問題:美聯儲是美國國會建立的。當它的資產負債表數額越來越大的時候,美聯儲的反對者會抓住這一點不放。畢竟,如果美聯儲的措施真的那麼有效的話,負債表上的數字何以會大到這樣荒謬的程度。理論上,國會可以通過立法減少美聯儲的獨立性。 (這將是美聯儲主席的噩夢。)所以如果數額龐大的資產負債表是個問題的話,它將是個政治問題,而不是金融問題。

Zerohedge:摩根大通正悄然囤積黃金

宋鴻兵

看看摩根大通的COMEX金庫吧,4月以來打壓金價的目的就是為了重建瀕臨枯竭的庫存。華爾街以紙黃金壓制金價,然後將黃金ETF的庫存搶劫近半,否則紐約黃金期貨市場早已大規模違約。 12月金價走低之日,正是摩根大通狂斂實物黃金之時!短視之輩,投機之徒看不出黃金市場的詭異現象,還以為黃金真的完蛋了。


彭博社新聞:Kenneth Hoffman透露(http://honsonyip.blogspot.hk),“幾年前你到倫敦金庫看,到處是密密麻麻的金條...如果今天你再去,倫敦金庫已經基本空了,2600萬盎司(836噸)黃金流向了瑞士,在那裡熔煉後被運往香港,最後到了中國,它們再也不會回來了。”西方打壓金價付出了重大成本,同時難以持續,他們現在心裡更急。

最近聽說央行的人盼著金價更低些,好不容易逮到大便宜了。如果不是政府在悄悄增持黃金儲備,就無法解釋西方大規模黃金流入中國的現象。下次公佈的黃金儲備數字恐怕會嚇全世界一跳

西方國家上次大規模打壓金價就是60年代初成立的黃金平準總庫(Gold Pool),為了保衛美元價值,以美國為首的大國拿出了黃金家底硬砸金價,將黃金死死壓在35美元一盎司的價位上。他們成功了嗎? 1968年3月黃金平準總庫被全世界擠兌一空,直接導致了1971年布雷頓體系崩潰。現在不過是歷史的重演罷了。







隨著金價史無前例地下跌,摩根大通開始在自家金庫悄然囤積黃金。據zerohedge,紐約COMEX交易所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昨天,摩根大通庫存的不可交割的黃金(Eligible Gold)已經達到120萬盎司。而早在兩個月前這一數字只有18.1萬盎司。

  



與此同時,可交割黃金(Registered Gold)的數量卻一直在下降,截至昨天僅剩8.7萬盎司。但總體黃金庫存仍呈明顯的上升趨勢。



 如今,金價跌至多年新低,摩根大通在此時開始囤積黃金,他們是想在黃金遭到血洗時承擔最後購買人的角色,還是希望趁低價補充消耗殆盡的黃金庫存呢?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The Chinese Don't Want Dollars Anymore, They Want Gold" - London's Gold Vaults Are Empty: This Is Why

oday gold slid under $1200 per ounce, dropping to a level not seen in three years. Judging by the price action one would think that gold is not only overflowing from precious metal vaults everywhere, but can be found thrown away on the street, where nobody even bothers to pick it up. One would be wrong. In fact, as Bloomberg's Ken Goldman reports, "you could walk into a vault in London and they were packed to the rafter with gold, and the gold would trade from me to you to somebody else. You could walk into these vaults today and they are virtually empty. All that gold has been transferred out of London, 26 million ounces...." To find out where it has gone and why it is never coming back, watch the clip below (spoiler alert: listen for the line: "the Chinese don't want US dollars anymore, they want gold").

美聯儲淡出QE的深度解讀 宋鴻兵

宋鴻兵




12月18日,美聯儲突然宣布每月將減少100億美元的購債規模,市場的解讀是美國經濟數據全面開花,失業率已降到7%,因此美聯儲開始淡出QE,這是美國經濟強勁復甦的信號。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伯南克開始撤退的主因是QE政策正在嚴重傷害影子貨幣體系的核心– 回購市場。



如果一個普通人購買國債,那麼在持有國債期間,他除了等待之外,什麼也做不了,他的資金將被鎖定直到國債到期,或是決定賣掉國債為止。但是,如果一家金融機構持有國債,情況就不同了,他們能將“死國債”變成“活現金”。



這就是回購(Repo,Repurchase Agreement)的魅力。



金融機構可以用國債為抵押向其他有閒錢的人借錢,並承諾一定時間之後,以更高的價格贖回國債,這個差價就是回購利率,投資人賺的就是這個利差,而藉錢人簽字畫押的保證書就是回購協議。由於國債擁有國家信用,所以在市場中很容易變現,有國債為抵押,借錢的時間又不長,最短一夜,最長不過幾十天,所以很多有閒錢的金融機構和個人,他們既不願被銀行定期存款所套死,也不想被活期利率所盤剝,他們既要資金隨時可動的靈活性,也要較高的收益,同時還要投資安全,能滿足上述要求的就是回購市場。



回購就像典當,缺錢的人拿著家裡的古董來到當舖借錢,古董就相當於回購的抵押品國債。當舖伙計估值時往往會打折,在回購協議中,這叫打折金額(Haircut);當舖伙計通常會問幾天贖當,這就是回購時間;借錢的利息自然就是回購利率。如果到期欠錢者不來贖當,在回購中就是違約,當舖老闆有權自行處置,可以變賣也可以自用,同理,如果回購違約,那麼抵押品國債也就屬於放貸者了。





回購的原理很簡單,操作也不復雜,但其在金融市場中的重要意義卻被嚴重忽視。在金融行業之外,幾乎很少有人明白,回購已成為現代金融市場中最核心的融資渠道、最關鍵的流動性提供手段、最重要的貨幣創造中心,它堪稱是驅動整個金融體系運動的發動機!



QE正迎頭撞向回購冰山



2013年5月,美聯儲開始強烈暗示即將退出QE,全球市場不禁愕然,美國國債收益率的劇烈飆昇說明了市場震驚的程度。 QE3推進了才半年多,美國的股市、債市、房地產就出現了一片興旺的景象,資產再通脹的成果剛剛嶄露頭角,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伯南克如此心急火燎地準備退出QE呢?



看出門道的人的確很少,主要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BIS、IMF的研究人員和少數學者在一些研究報告中和網絡上小規模地討論這些話題,幾乎沒有引起主流媒體的任何關注。直到2013年5月,才有少數媒體如夢初醒,開始談論普通美國公眾聞所未聞的回購市場困境。



5月23日的《華爾街日報》大聲驚呼,“美聯儲擠壓了影子銀行:央行對國債的購買行為,正在導致關鍵的回購市場出現了抵押品短缺。”文章指出,“在過去的30年裡,貨幣和信用的創造方式已經發生了巨變,扔掉你的教科書吧。”儘管文章錯誤地理解了“轉抵押”的概念,但卻正確地抓住了QE政策自相矛盾的要害, “閒置在美聯儲賬戶上的1.8萬億國債,正在使回購市場的安全抵押品處於飢荒狀態,考慮到'轉抵押'的(貨幣)乘數效應,這意味著經濟體少創造了約5萬億美元的信用。這是經典的意料之外的後果。伯​​南克的美聯儲(通過印鈔)使美國政府能夠進行巨額赤字透支就已經深受詬病,而胡搞美國經濟的血液就更糟。 ”



道理很簡單,回購市場需要抵押品,而國債是最重要的抵押品,QE的購債行為,造成了美聯儲與回購市場爭奪抵押品的矛盾,美聯儲執行QE的時間越長,回購抵押創造影子貨幣的能力越弱。



其實,在美聯儲的賬戶上還“閒置”著1.1萬億美元的兩房MBS債券,它們被認為擁有政府級別的信用,同樣屬於“安全”的回購抵押資產。如果將國債和兩房MBS債券都作為影子貨幣的基礎貨幣,那麼影子銀行體係因為QE政策可能導致了7-9萬億美元的影子貨幣擴張不足。



回購抵押品被QE擠壓的問題究竟嚴重到什麼程度呢?可以說是刻不容緩!



在QE操作中,當美聯儲在市場中購買國債時,從短債到長債通通吃進,不過主要還是集中於中長期債券。如此一來,美聯儲的“國債庫存”就顯得十分複雜,各種期限的國債都有,而且數量多少差異很大,科學研究的方法論之一就是要找到復雜系統的簡單替代變量(Proxy),通過研究替代變量,來了解整個系統的狀況。 “類10年期國債” (10-Year Equivalents)就是美聯儲“國債庫存”的有效替代變量,它將各種期限和不同數量的國債所產生的利率風險,用一定數量的10年期國債來替代。簡而言之,所有美聯儲的國債持有量,可以用“類10年期國債”來代表。



以“類10年期國債”的方法計算,到2013年8月,美聯儲已經持有了全部流通國債的30%,如果繼續按照QE3的購債速度推進,2014年將達到45%,2015年為60%,2016年為75%,2017年為90%,到2018年底之前,所有市場中的國債,都將被美聯儲通通吃光。當然,早在這之前,回購市場就已經崩潰了。



恐怕伯南克的確是沒有事先料到QE會造成回購市場的嚴重困境,7-9萬億影子貨幣的擴張不足,足以抵消美聯儲QE印鈔機的效果。如果繼續以每月850億美元的速度吃進國債和兩房MBS債券,那麼回購市場所面臨的內爆壓力將與日俱增。



這就是伯南克心急如焚地想在盡快結束QE的真正原因!



但美聯儲想安全淡出QE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5月伯南克的講話震撼了金融市場,如果國債最大的買主退出,將意味著市場失去資金主力的支撐,國債價格勢必大跌,中國、日本、保險公司、主權財富基金、養老基金等美國國債持有大戶頓時如驚弓之鳥,它們必須搶在美聯儲之前撤退,才能減少損失。結果就是國債價格暴跌,回購抵押品的價值嚴重縮水,回購市場中的資金放貸方狂催追加保證金,迫使高倍槓桿的對沖基金拋售資產變現,高風險的新興市場資產慘遭甩賣,金融市場一片狼藉。 5-8月世界資本市場損失高達3萬億美元。



伯南克被嚇了一大跳,這就是9月18日美聯儲不敢輕易淡出QE的背景。



既然不能立刻退出QE,而回購抵押品短缺的困境卻在與日俱增,這可急壞了伯南克,如何才能緩解回購市場的壓力呢?



9月20日,美聯儲宣布開展“逆回購”測試,注意:美國的逆回購與中國正好相反,美聯儲是將國債借給金融機構,同時收回資金,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補充回購市場中嚴重短缺的國債抵押品,緩解QE政策對影子貨幣的破壞作用。不過,美國和中國的金融分析師們完全誤讀了美聯儲的用意。



這次“逆回購”測試,不僅包括美聯儲所轄的銀行體系,而且涵蓋了各類基金和其它金融機構,大夥兒都急缺國債抵押品來進行回購融資。經過3個月的反複測試,美聯儲終於有了信心,淡出QE導致的100億美元的國債與兩房MBS的缺口,將由“逆回購”測試參與者的需求補齊,美聯儲這才敢於宣布淡出。



美聯儲未來的最大挑戰是,在逐步退出QE的過程中,絕不能引發國債遭拋售,加速回購市場的凍結,並導致利率火山爆發,觸發利率掉期市場的崩盤。



利率掉期是440萬億當量的金融氫彈



問題在於,美聯儲不一定能控制局面,利率一旦大幅飆升,美聯儲可能被迫重回QE的老路。



節選自《貨幣戰爭5山雨欲來》第三、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