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4日星期二

中國黃金協會:2013年前11個月黃金產量增長7%

中國黃金協會周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11月中國生產黃金44.487噸。 2013年1到11月,中國黃金累計完成392.141噸。與去年同期相比黃金產量增加25.681噸,同比增長7.01%。

中國黃金協會報告黃金礦產金完成321.115噸,比去年同期增長4.08%;有色副產金完成71.026噸,比去年同期增長22.59%。

2013年中國預期將超過印度成為全球最大產金國。世界黃金協會(WGC)發布最新的全球各國黃金儲備報告,截止12月中國黃金儲備為1054.1噸,排名全球第六。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美國、德國和IMF。

其中黃金礦產金完成321.115噸,比去年同期增長4.08%;有色副產金完成71.026噸,比去年同期增長22.59%。

高盛唱衰:黃金年初漲勢不持久 2014年末恐猛烈下跌

CNBC》周一 (13日) 報導,高盛 (Goldman Sachs Group Inc.)(GS-US) 商品研究主管 Jeffrey Currie 表示,對黃金死忠的「金甲蟲」(gold-bugs) 們碰上壞消息了,黃金今 (2014) 年初始的漲勢不只會失去勁道,更將在年末出現銳幅下跌。
 
Currie 表示,他對年末的黃金目標價是每盎司 1050 美元,比現在價位水準 1251 美元少去 16%。
他在「Squawk on the Street」節目上發言指出:「我們的觀點確切受此預期影響:美國經濟已達到逃逸速度。從本質上來說,當你想到要作空黃金時...其實質上只是對美國經濟強力復甦的賭注。」

黃金價格自從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持續激增,在聯準會 (Fed) 經濟振興方案的極低基準利率下,金價得以水漲船高來到歷史新高水位。不過去 (2013) 年投資人恐懼 Fed 提早著手削減寬鬆規模,黃金走勢出現傾頹,但 12 月就業報告不如預期,上周又點燃市場的黃金胃口。
Currie 表示,黃金依然具備對沖通膨的身價,他只是不認為未來幾年會有強烈的通膨壓力。一旦經濟復甦邁開腳步,通膨將隨之跟上,黃金吸引力可能再度提高。然而他仍表示,今年初的黃金漲勢不會持續。

黃豆和銅也不受 Currie 看好,同時他對石油不願投注太多資金,主要擔憂利比亞和伊朗地區的糾紛局面。他指出,投資人持續由大宗商品密集型的新興市場遷離,重新流回已開發市場,這一趨勢影響黃金外的大多數商品。

銀行表現 指望炒股 王冠一

銀行近年可謂頭頭碰著黑,昔日各大賺錢業務都被收緊監管,加上儲局開始退市,弄得銀行炒房尤其「無啖好食」,無可奈何之下,變得愈來愈依賴股市相關業務的表現。

隨著「巴塞爾資本協定三」的日子愈來愈近,巴塞爾銀行監督委員會(Basel Committee for Banking Supervision)忽然建議放寬資本要求內容。雖然難以肯定是否有人刻意放生大型金融機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大型金融機構絕對有理由暗自偷笑。

其實,近年銀行業經營環境愈來愈惡劣,處處被針對,一時收緊資本要求,一時又被指違規要罰款。金融界曾高調警告,如果最終要面對嚴苛的資本要求,不排除業界要減少借貸業務,保留彈藥,到頭來只會害了經濟復蘇。

據聞全球有四分之一的大型金融機構,預計將無法滿足舊有資本要求內容;或許正因為這個原故,當局才願意考慮讓步。

巴塞爾新資本協定中監管的重點,在於銀行需要達到某個程度的槓桿比率要求。所謂槓桿比率,其實即是資本佔總資產的比例,當銀行持有的資產規模愈大,資本便要相應增加。換言之,愈多銀行持有的資產類型被納入資產的定義範圍,銀行便要相應補充資本。

今次委員會建議放寬的,其實是資產的計算方式,而不是直接降底原來的資本要求。放寬的內容包括容許銀行利用會計手法,增加資本,例如以Repo(回購協議)淨額作為資本一部分;至於帳外資產(Off balance sheet assets)則建議不再計入總資產範圍。委員會計劃透過縮小銀行的資產規模,以紓緩銀行增加資本的壓力。

不過,銀行即使疏導了資本要求的壓力,收入萎縮仍然是銀行難以維持業績表現的重大挑戰。面對諸如《多德.法蘭克法案》的金融新監管規定,不少銀行已選擇結束商品交易部門,加上儲局退市又打擊了債券交易(Fixed income trading)的表現,利率市場又被指操控、商品市場又被指操控,投行基本上只剩下股票交易(Equity trading)稍為有表現!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摩通的報告、指大型投資銀行去年第四季的收入,股票交易與包銷(Underwriting)在投行總收入的佔比,平均升至約47%(三年來最大比重);反觀債券交易的佔比則持續下降。原因很簡單,債券交易收入下降,反映儲局退市,債券不再受歡迎;至於股票交易與股票包銷收入增加,則與美股日股不滅神話、科技股IPO特別旺場不無關係。

根據Dealogic統計,美股去年全年IPO融資總額達3080億美元,規模乃2000年科網熱潮以來最大;以IPO宗數計,更是1997年來最多。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傳統上債券交易對投行來講,屬於毛利較高的業務,所以即使股票交易有較顯著的增長,亦未必能彌補債券交易方面萎縮導致的收入減少。至於股票包銷業務佔炒房的收入比重仍然較細,未必有太大幫助。

有理由相信,大型金融機構投資銀行業務,短期難以回復昔日的光輝。且看本周起陸續公布的大型金融股季度業績,自有分曉。 

高息高通脹A股大敵 - 黃元山

■備受高通脹和實際利率影響,內地股市未能突破是意料中事。美聯社

記得畢菲特在1977年美國通脹高企時,發表了一篇題為《How Inflation Swindles the Equity Investor》的文章,談到幾個有趣的觀點。他認為股票就像是沒有限期的債券一樣(perpetual bonds),當通脹和孳息率上升,股票和債券價格都會下跌。更重要的是,就算股價沒有下跌,由於當時平均股本回報(Return on Equity,ROE)和通脹都是大約是12%,故此對於股票投資者來說,實際的購買力並沒有上升。

內地實際物價遠超官方數字
筆者認為,很多人都忽略了香港和中國的通脹、利率和股市的關係。無論是在內地或者是香港,如果單看通脹數字,都會低估了實際物價上升幅度;從實際生活的角度出發,相信沒有人會覺得3%至5%的官方物價數據,有太大的意義。有學者估計,內地的通脹數字,平均可能更接近10%。這個非官方數字,或許可從統計的方法去辨證,但其實也可以從內地的實際利率去印證。一般而言,通脹和利率是有緊密正面關係(不過,香港由於實行聯繫匯率,沒有自己的貨幣政策,故此引進了美國利率走勢,和本地通脹不一定有關)。

一如通脹數據,內地官方的利率比實際利率低。在最近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前,內地一年期的儲蓄和借貸息率大慨分別是3和6厘。利率是一個管制市場,像所有的管制市場一樣,有官方價,自然就有真實的「市場價」,不過,由於這個「市場價」並非管制的官方價,當然就被稱為「黑市價」。甚麼是內地利率的「市場價」(或是黑市價)?答案當然就是影子銀行的利率。

外界對內地影子銀行的了解不深,不少都只是人雲亦雲;這也難怪,因為影子銀行根本是一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一個有機發展,並沒有規劃,而相應法規往往是走遲一兩步。

因此,內地影子銀行的定義難搞,任何在中銀監監管的傳統銀行以外的所有借貸,基本上都包含在內,包括信託、理財產品、小微貸款,甚至是私營的財務公司等。

企業近水源利息成本相對低
在這個活躍的影子銀行中,儲蓄率不是3厘,不少理財產品的息率由5至10厘不等(高於10厘也有,風險當然會更高);借貸息率不是6厘,起碼是20至30厘,甚至有「過橋」的借貸,貸款更高於100厘年利率。

內地影子銀行和國外的最大分別是,中國金融系統主要是靠傳統銀行信貸支撐,企業債券市場小,於是所有影子銀行的「水源」主要是由傳統銀行而來;越接近「水源」的,越容易做多幾次「轉貸」,在影子銀行中獲利。

哪影子銀行跟股市的關係是甚麼呢?試想想,就算那些較大的上市企業,一般都比較接近「水源」,利息成本相對低,但都只是平均拿到10%至15%的ROE(非金融類的上市企業);那些較小的上市企業,或是沒有上市的企業,面對著20至30厘的利率成本,又如何能生存呢?因此,內地高得驚人的實際利率和通脹,才是股市的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