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1日星期二

槍聲一響 買甚麼

石鏡泉

羅富齊家族有句名言:「槍聲一響,立即買入」,他們家族就是憑此句,發了不少戰爭財。如烏克蘭事件稍後演變成槍聲一響,你要不要效法亦買入?該買入甚麼?怎買入?

「槍 聲響,即買入」,不是謂甚麼資產都買,而是買入避險資產,這包括:美債、黃金、石油等,但股票就免。事實上,前周烏克蘭事件惡化後,全球股市立挫,美債息 跌(即價升),金升、油升。還有個恐慌指數升,能及時買到這個恐慌指數,亦可有錢賺,但如買得慢半拍,全世界慌完時才買,就應了中國俗語:「執輸行頭,慘 過敗家」。

槍聲響,產生恐慌,會引來金融資產大轉移,因而產生資產價的大波動,捉到路,及時做,就可發達,捉到路,做得遲,有機會蝕,捉錯路,做得及時,更分分鐘可以破產。因此「槍聲響,即買入」並不是發達的必然保證,而是要有技巧。且以近年幾件槍聲事來說明之。

槍聲不光真槍真彈
有謂:「有預期,冇驚奇」,此即如果事件在市場擾攘已久,一般言當事件被爆出來後,市場變化可以不大,因有關消息是被消化了。不過,有時有些事件可以消化極也消化不掉。怎判斷「已消化掉」與「未清化掉」?可以從圖表捉到路。

槍 聲不光是指含火藥的槍彈,也有不含火藥的「槍彈」,這包括銀彈,政治、政策變動,交易系統故障,以及謠言。1998年香港受股匯大鱷衝擊,就是銀彈發槍, 「六四」是政治發槍。這幾年內銀跌多升少,是政策槍聲。1987年的環球股災和曾發生亦將未來常有的「閃擊」flash trade;肥手指,則是系統故障。鄧小平死前五年,經常傳鄧小平「死訊」,傳足三年多後,才不傳,一直到1997年鄧小平真死後,這謠言才畫上句號。槍 彈種類繁多,防彈與執死雞之法不盡相同,易不易?請看附刊的圖,都是採自實例,請部署買賣。











前四張圖都是近日恒指五分鐘圖,市勢彈上彈 下,是「槍聲響」事故類,是突發性的。要隨市買賣得宜,技術走勢分析有助。槍聲響,都是有其突發性的特質。如不帶來結構性轉變,是會西?無戰事時回歸原 位,如有機會或已帶來結構性轉變,一如中槍倒地,就會「勢」不回頭,要有不同的買賣策略。這些策略,不能一下子講齊,起碼要上幾小時課,聽有實戰經驗的大 師教導,才可望有能力上戰場,而不是矇查查買賣,做炮灰。

威廉指數教你一萬變百萬

在芸芸實戰炒家兼導師中,筆者極推許 Larry William,他的《我怎樣炒?賺取100萬美元》一書,我在廿年前已拜讀,這是介紹他在一次公開的炒期貨比賽中,無花無假,千百隻眼睛昅實下,將一萬 美元本金變成110萬美元的實錄,他不單自己炒得,他的女兒經他教導後,亦一樣在類似的公開比賽中勝出。能複製勝者,是他的優點。因此他在北美的名氣不在 索羅斯之下,他創有威廉指數,使用很簡單,兩?交叉向上買,交叉向下賣,看圖五的X位。

美股回升五周年

投機智慧 - 許沂光






美股在2009年3月9日見底至今,歷時五年。根據最新的投資傾向調查報告,看淡的13周平均比率下跌至15%,是198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比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及2007年美股見頂的時候更低,見附圖(一)。以相反理論分析,美股可能見頂回落。

截至2014年3月6日(驚蟄),標普500指數在日?圖先後呈現「十字星」及「射擊之星」的見頂形態,見附圖(二)。

總結:美股見頂回落的時機已經成熟,投資者必須留意確實的見頂訊號。

高盛高管紐約時報辭職信全文:我為什麼離開高盛?

Greg Smith是高盛執行董事,高盛的美國股票衍生業務在歐洲、中東和非洲的主管。




 
高盛高管GREG SMITH在紐約時報的辭職信全文:我為什麼離開高盛?
 


 
今天是我在高盛的最後一天。 我在高盛工作了12年,最初在斯坦福讀書時夏季來做實習生,然後在紐約工作了十年,現在在倫敦。 我想我在這里工作了足夠長時間,能夠理解其文化發展軌跡,理解其員工和身份。 說實話,現在的環境是我見過的最有毒和最破壞性的。
 
簡單一點來講就是,高盛的運行模式和賺錢理念把客戶的利益放在次要位置,但高盛是世界規模最大、最有影響力的投行之一,它與全球金融的相關性太高,不能夠這樣做。 從我大學畢業入職高盛至今,這家投行已經發生了轉變,現在我不能夠問心無愧的說我同意這家投行的立場。
 
文化曾經是高盛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這一點對公眾來說似乎有點出乎意料。 過去高盛的文化一直圍繞著團隊協作、正直、謙遜,以及永遠為客戶的利益考慮。 文化是高盛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偉大公司的秘訣,幫助我們在過去的143年一直贏得客戶的信任。 過去高盛的文化不僅僅圍繞賺錢,因為這一點不足以使一個公司在這麼長的時期裡屹立不倒。 高盛的人一直為公司感到驕傲,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充滿信仰。 然而,在過去很多年,我環顧四周,發覺曾經使我熱愛這份工作的文化已不復存在,我不再為它感到驕傲,我不再對自己從事的事業充滿信仰。
 
但情況並不總是這樣。 十幾年來,我面試並招募了一批批新人,悉心指導他們。 我和另外9名同事被拍進一段招聘視頻短片,在全球各大高校播放。 2006年,我從數千名應聘者中挑選出80名學生同事進入夏季實習計劃,訓練他們買賣和交易。
 
我知道,當我認識到自己不再能看著學生們的眼睛,告訴他們在這個地方工作有多棒,這時候就該離開了。
 
當歷史書中描述高盛時,它們可能會顯示,高盛在首席執行官Lloyd C. Blankfein和總裁Gary D. Cohn的管理下,失去了對公司文化的掌控。 我的確認為公司道德品行淪落是對高盛長期生存最大的威脅。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有幸為全球兩大對沖基金、美國五大資產經理以及中東和亞洲的三個最具影響力的主權財富基金擔任過諮詢顧問。 我的客戶擁有的總資產基礎超過了1萬億美元。 我一直以來都以為客戶提供對他們有利的建議為榮,即使有時候這意味著高盛能從中得到的利潤相對較少。 然而我的這一觀點在高盛越來越缺少擁護,這也是現在對我來講是時候離開的另一個原因。
 
高盛是如何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的? 高盛對領導這個概念的定義已經改變。 曾幾何時,領導意味著理念、樹立榜樣以及做正確的事,而現在,如果你能為高盛賺到足夠的錢,你就能夠得到升職,更具影響力。
 
哪三個方法能迅速在高盛當上領導? 1)揮動公司的“斧子”,這是高盛內部的說法,指的是勸說自己的客戶投資股票或者其他我們自己極力​​出手的產品,因為它們看起來不可能有很高的利潤。 2)“獵象”。 在英語中,這個字面意思的實際意義是:讓你的客戶——他們之中有些人胸有城府,有些沒有——進行一切能給高盛帶來最高利潤的交易。 算我老派吧,我就不喜歡給自己的客戶推銷一款不適合他們的產品。 3)為自己找到一個職位。 坐在這個位子上,你的工作就是交易所有流動性差的含糊產品,這種產品有一個3個字母的首字母縮略語名稱。
 
如今,很多高盛領導人的做法讓人覺得,高盛原來的文化已經不復存在。 我出席衍生品銷售會議,會上沒有花哪怕一分鐘時間來討論如何幫助客戶,而僅僅討論我們如何能夠從客戶身上賺取最多的利潤。 如果您是一位來自火星的外星人並且參與到其中的一個會議,你會感覺到,客戶的成功和進步完全不是會議的議題。
 
高盛的人在討論如何剝削客戶時麻木不仁,這讓我感到噁心。 在過去的12個月裡,我目睹了5名董事總經理將他們的客戶稱作“提線木偶”,有時也會在內部郵件中這麼說。 即便在SEC就Abacus案件起訴高盛和Fabulous Fab,CEO說高盛做的是上帝的工作惹來麻煩,滾石雜誌攻擊高盛是吸血烏賊後,他們還這樣說。 不謙虛? 得了吧。 誠信? 早就腐爛了。 我不敢說那些行為是非法的,但有誰會明知投資不可靠或不符合客戶需求,卻依然將它推薦給客戶呢?
 
讓我驚訝的是,高盛的高層領導竟忽略了最基本的一點:如果客戶不信任你,他們最終不會選擇跟你做生意,無論你有多麼地聰明。
 
如今,初級分析師最經常向我提出的問題是“過去我們從這個客戶身上賺了多少錢?”每次我聽到這個問題就感到厭煩,因為這事實上反映了他們從領導身上學到的做事方式。 讓我們想像一下10年後的高盛:這些整天被教導如何把客戶當作“提線木偶”、如何抓取眼球、如何賺取報酬的初級分析師,不可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公民。
 
我做分析師的第一年時,我不知道浴室在哪裡也不知道怎麼系鞋帶。 我所接受到的指導就是要努力學習,搞清楚什麼是衍生品、學著理解金融、了解客戶和讓他們投資的動因、了解他們如何定義成功以及我們如何做能夠讓他們獲得那種成功。
 
我人生中最驕傲的時刻——從南非到斯坦福大學求學獲得全額獎學金、被選為羅氏獎學金在美國的終選角逐得獎者、在號稱猶太人奧運會的以色列馬卡比運動會上贏得一枚乒乓球比賽的銅牌——都經過了努力奮鬥,沒有走捷徑。 今天的高盛已經變得太注重捷徑,不夠重視成就。 這讓我再也沒有好感。
 
我希望我的離開能夠喚醒現在高盛的董事會領導。 再把客戶重新擺在你們生意的重點上吧。 如果沒有客戶,你們一分錢也賺不到。 事實上,沒有客戶,高盛都不能得以存在。 把那些道德敗壞的人清理出高盛的大門。 不管他們能為這家投行賺多少錢。 把高盛的企業文化重新擺正,讓真正的人才有足夠的理由在這里工作下去,讓那些只關心賺錢的人在這個投行無法立足,讓客戶對這家投行的信任一直堅定下去。

http://wallstreetcn.com/

千億金庫內部探秘:大門高2米多用高強度鋼做成





千億金庫內部探秘:大門高2米多用高強度鋼做成
央視記者探訪一家銀行價值上千億元的金庫,並且獲准拍攝內部場景。 金庫內攝像頭無死角,覆蓋全部走道大門須2人輸入不同密碼打開, 設兩道門,須由2人輸入不同密碼,1人持有鑰匙才能打開。
 
這 家金庫位於整棟建築的中心位置,記者進入金庫區域之前,需要將上衣鈕扣和戒指手錶全部摘掉,並把自己身上所有物品集中交給工作人員保管,更換專用服裝,通 過全身檢查後,登記後在安保人員的全程陪同下,記者才進入到金庫區域,整條通道縱深很大,而且十分曲折,中間需要拐四個彎,走到僅能容納兩人同時經過,攝 像頭可以覆蓋全部走道,沒有死角。
 
千億金庫內部探秘:大門高2米多用高強度鋼做成
在連續經過兩道指紋識別門後,記者來到金庫貨品進出的交接區,這是金庫貨品對外流轉的唯一通道。 金庫內外的工作人員只能在這裡完成貨幣交割,目的就是將接觸金庫的工作人員固定,便於管理。 在這個區域裡,只有固定的工作人員才能進出。
 
金庫的大門是由高強度的鋼做成,兩扇門有兩米多高,近三米寬,為了保證金庫安全,大門採用機械式鎖具,不怕停電。 門上有兩個旋轉的把手,旁邊有兩個密碼鎖,必須由兩個人輸入不同的密碼才能把門打開。
在打開大門之後,裡面還有一扇金屬防盜門,需要第三個工作人員持有鑰匙才能打開。
 
進入金庫後,在金庫中間擺放了兩個平台,上面擺放著黃金成品。 都是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原料金,每塊都有一公斤重。
 
千億金庫內部探秘:大門高2米多用高強度鋼做成
整個金庫大約有40平方米,四周牆上裝有超過60個保險櫃,都裝有貴金屬成品和原料。 金庫是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嚴密的安保措施,還有嚴格的監控系統,對裡面的環境要求是恆溫恆濕的。 屋內紅外報警系統和高清監視系統一應俱全,同時還有一套空氣交換系統,保證室內空氣流通,比電影裡的金庫還要更嚴密。
 
工作人員進出金庫都要接受嚴格安檢,記者出來時候,安保人員也用X光透視儀和金屬探測器做細緻檢查,甚至連攝像機也打開檢查。
 
而像眼鏡、鞋底和口腔則更是不會放過,以確保金庫貨品的安全。

金價邁入牛市抑或是迴光返照?

不同於近期各種其他資產的波動,黃金自今年伊始就處於穩定的上升趨勢中不曾回頭。 那麼黃金的這波上漲到底是意味著局面的就此反轉還是在醞釀著更大規模的下跌?
 
2013全年黃金持續下跌,最終在12月觸及了3年來的低點1179美元/盎司一線,此時距離2011年9月的高點1918美元/盎司已經跌去了38%。 不過自從觸及了這個低點以來黃金已經回升了12%,在眾多資產中脫穎而出。 同期的道瓊斯-瑞銀商品指數上升了8%,歐洲Stoxx 600指數上升了8.7%,標普500上漲了3.5%。
 
對於最近的上漲大部分投機者及分析師都持謹慎態度。 因為金價在去年4月和7~8月分別出現了兩波比較大的上攻,但結果都沒能守住漲勢。 不少投資者可能對這兩次的情形都還歷歷在目,所以這次的到底是回調還是牛市來臨,讓人們不得不報以懷疑的態度。
 
由於黃金是傳統的對沖通脹風險的工具,不少人將近期的黃金上漲的主因聯繫到了美聯儲縮減購債的步伐可能受疲弱數據影響而減緩。 如果這個理由成立,則黃金目前主要受流動性不足的擔憂驅動,而不是通脹擔憂。
 
而且事實上不只是美國,全球的通脹預期目前都還處在較低的位置。 不管是歐洲還是美國,對通縮的擔憂情緒反而要超過通脹。 就連英國的通脹自去年7月開始就一直在下降。
 
近期的一些事件及數據確實支撐了金價,中國1月份信貸規模的快速增長,這預示著其中部分資金可能通過各種途徑進入貴金屬市場,同時烏克蘭危機可能也帶動了一部分尋求避險的資金進入了黃金市場。
 
但是關於這種趨勢是否能持續,從長線上來看,黃金作為一種商品,開採難度及成本上升,發展中國家政府因腰包鼓了起來,紛紛增儲,長線看漲金價是沒錯的。 但若是中短線投資者,今年的走勢卻並不樂觀,隨著美聯儲逐漸的退出QE已成事實,速度快慢並不影響最後結果;且當前歐美俄誰也不能獨攬霸權,烏克蘭危機的最終結局也很難演變成大規模武力衝突,支撐金價的因素已經寥寥無幾。

http://wallstreetcn.com/ 

香港銀行:房價下跌,為什受傷的總是我?


香港是個美麗的小島,相信許多人都願意來這里居住, 但最近房價上漲的有些過快,甚至刷新了歷史記錄,有兩個原因:一是大陸資金大量湧入香港住宅房產市場,二是美國QE政策讓全球流動性氾濫,香港的住宅房產成了吸收這些流動性的一個市場。 這兩個因素兩頭一擠,香港的住宅房產市場就拔地而起,創出新高。
這個美麗的小島一直以來以其開放和自由而自豪,這為他們帶來了無限的商機和財富,然而開放與自由也讓香港經濟對於外界的變化表現的脆弱而敏感,因為香港是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
 
曾經讓香港房價一飛沖天的兩個外部因素瞬間就開始從相反的方向起作用了,美聯儲近乎固執的縮減QE,中國經濟增速也大幅放緩。
 
如果說處於歷史高位的房價是一個泡沫,那這個泡沫隨時有可能灰飛煙滅,畢竟現在的香港房價比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房價的歷史高位還要高出20%。 來自香港最大地產代理商Centaline Index的數據顯示,香港的公寓價格在每平方英尺10000到30000港元之間。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提到根據市場研究機構Demographia最新公佈的2014年度國際房價負擔能力報告,香港連續四年居於房價最難負擔城市之首,且相關指數中位倍數也是該項調查歷來最高。 溫哥華和火奴魯魯位列第二和第三位。 房價下跌也許對於想要買房的人來說是件好事,但對銀行來說卻壓力山大。
 
香港本土銀行的謹慎曾經讓他們在一些小風小浪中安然無事,他們嚴格限制了住房抵押貸款的貸款與房價比,即使房產價格下跌30%,他們也不會受到太大損失。 但這次形勢可能有些嚴峻,為全球提供流動性的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中國的需求放緩這兩大因素一起至少會讓小型房產的價格大幅下跌,這會讓香港的本土銀行感到極為不適。
 
香港面臨著和其他亞洲小型經濟體一樣的尷尬局面,美聯儲寬鬆政策改變帶來的全球利率的上升和亞洲最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一起消除了香港過去幾年裡經濟增長所依賴的主要條件。
 
在東南亞,持續上升的融資成本和外匯短缺與經常賬戶赤字一起襲來,人們存的少,花的多,本土銀行已經明顯感到存款資金真正快速萎縮。 國際清算銀行估計,美聯儲的寬鬆政策曾讓東南亞的利率比實際應有的利率低了1.5個百分點,而美聯儲寬鬆政策的退出不但會消除這1.5個百分點,還會讓利率走的更高。
 
香港金管局表示,曾經熟悉的情況再次出現了,本幣存款萎縮,本外幣貸存比大幅上升。 金管局還特別警示美元貸款需求,特別是來自大陸的美元貸款需求大幅上升。
 
香港本土大銀行有一個“阿喀琉斯之踵”,這源於一項與美聯儲貨幣寬鬆計劃同時推出的政策。 金管局在2008年開始允許匯豐銀行,以及附屬的恆生銀行和渣打銀行採用“先進內部資本評級方法”,這項政策允許銀行在資產價格上漲和信用表現改善時持有更少的資本,毫無疑問這是一項順週期政策,也就是說,當情況變壞時,它會使得情況變得更糟。
 
更糟的是,同樣的政策被用在了離岸貸款項目上,而離岸貸款的數量佔總貸款的比重已經由2006年的10%上升到了現在的30%。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表示,說香港需要大規模的募集資金來應對風險可能有些危言聳聽,但是香港的大銀行確實需要更多的資本來應對貸款風險,同時為以後的貸款業務準備資金。

http://wallstreetcn.com/ 

前瞻指引:央行用“生命”去寬鬆


當前,全球發達經濟體的四大央行都在使用前瞻指引,雖然美聯儲並非量化前瞻指引的“發明者”,但鑑於QE今年內退出美國歷史舞台幾乎已經塵埃落定,無論是迫不得已還是按部就班,美聯儲未來都不得不主要依賴前瞻指引來寬鬆貨幣政策。
然 而,學界對前瞻指引的有效性一直存在爭議,伯南克的導師,現任美聯儲副主席Fischer過去對該政策工具的評價是,“我們不知道一年以後我們將會在做什 麼。嘗試把事情搞得太精確是錯誤的...你不能指望美聯儲道出其準備做什麼...因為美聯儲自己也不知道。”雖然暫時Fischer還未在美聯儲內部造成 任何不和諧因素。
 
最近,國際清算銀行(BIS)的報告也對前瞻指引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 報 告指出,前瞻指引令央行的聲譽受到威脅,畢竟,在信用貨幣年代,紙幣引發機構中央銀行的聲譽就是整個體系的生命,而前瞻指引中,“公眾對該承諾的信任越 強,其對金融市場預期和經濟決策的影響就很可能越大,但同時反過來也進一步約束了央行的手腳,限制了央行未來採取與原指引衝突的政策行動”。 前瞻指引無疑成了一把雙刃劍,當前的效果越強,未來的副作用更可能越大。 BIS寫道:
 
前瞻指引令央行暴露在眾多聲譽風險之中。 如果公眾無法充分理解指引的條件性和關於其的不確定性,在指引被頻繁大幅修正的情況下,央行的聲譽和公信力可能會受到挑戰。 在基於日期的前瞻指引中,這種風險尤甚,如果與提前公佈的(政策變動)時間表出現偏離可能會被視為違背承諾,就算這是外部情況出現意外變化導致的。
雖然加入淘汰條件的(state-contingent)前瞻指引有助於解決看起來是違背承諾的風險,但這也會引起其它風險。 比如說,公佈以失業率為門檻的指引,可能會被視為貨幣策略和目標出現根本性變化的信號。 同時,正如歷史證明的,這種對央行在貨幣政策框架中增加了更多實體經濟指標的認知,可能會對央行維持物價穩定的公信力造成負面影響。 這種認知的廣泛傳播,還可能導致關於究竟什麼是央行政策目標的政策不確定性,這可能已經是當前危機後環境下的副作用。 進一步說,央行可能會在事後被認為作出了嚴重的經濟前景誤判,特別是這種誤判並非與其它大部分預期一致。


下面四個圖顯示了,4家一直提供前瞻指引的央行所提供指引的實際結果...


(從左到右分別為新西蘭央行、挪威央行、瑞典央行、捷克央行)
此外,報告還指出,前瞻指引本身可能會令市場製造更多的風險,因為市場相信,在加息前前瞻指引將會提前警告他們。 而當市場累積的風險過多,央行又可能因為擔憂市場對加息的反應,而維持低利率過長的時間,這又進一步推動市場累積風險的行為。
 
另一方面,如果市場過分關注指引中的部分內容,過度解讀出政策轉向的信號,就像去年5-6月伯南克首次傳遞縮減QE的市場信號一樣,可能會導致巨大的市場動盪。
 
然而,在集中關注短期問題的經濟政策領域中,當前的關鍵是前瞻指引短期是否有效,未來的問題留給未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