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9日星期三

主宰全球货币政策的MIT学派背后:新凯恩斯学派的崛起

无论是经济学术界还是全球货币政策决策层,MIT学派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从IMF、世界银行到美国、欧盟、英国、印度等国的央行和政府要职,MIT学派的学术理念和政策主张都深刻地影响着各国乃至世界的货币政策。

因此,研究MIT学派的学术思想和政策主张有助于理解全球货币政策的框架,并对未来的走向作出预判。

1,MIT学派群星闪耀

先来看看MIT学派有多牛:

  • 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拥有MIT的博士学位。
  • 现任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Mario Draghi)拥有MIT的博士学位,他曾在世界银行担任了6年的执行行长,也曾担任过意大利央行行长。
  • 前美国财长萨默斯(Larry Summers)在MIT获得本科学位,然后在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的博士学位,曾任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哈佛校长。
  • 前英国央行行长金(Mervyn King)曾在上世纪80年代在MIT短期教过书,期间他曾与伯南克合用过一间办公室。
  • 前希腊总理帕帕季莫斯(Lucas Papademos)1970年在MIT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电气工程硕士学位,1977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 前印度央行行长苏巴拉奥(DuvvuriSubbarap)也曾在MIT有过短暂的授课与进修。
  • 即将退休的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以及他的继任者Maurice Obstfeld,都来自MIT。

位于这个团体最中心的,是现任美联储副主席斯坦利·费希尔(Stanley Fischer),伯南克、萨默斯、德拉吉都师从费希尔。费舍尔堪称全球财经界的“贾母”。

除了这些重量级的实权派人物,在学术界MIT学派也是呼风唤雨。2002年至今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中,来自MIT的经济学家有8位。

下面是一张华尔街见闻汉化的图表,可以清晰的看出MIT学派之间的关联:

QQ图片20150729155206

2,背后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崛起

在MIT学派冉冉升起前,美国经济学界曾一度是芝加哥学派的天下。他们秉承芝加哥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哈耶克、米尔顿·弗里德曼、亨利·西蒙以及斯蒂格勒等。这些在经济学教材中闪闪发光的大师们相信,没有政府干预的竞争市场能使经济最有效地运行。

而MIT学派则尊崇凯恩斯主义,强调市场的缺陷,在经济陷入衰退时主张采用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按照宏源证券分析师陈光磊的描述,经济学家的两个主要阵营:“科学家”和“工程师”。科学家的主要任务在于解释世界,工程师的主要任务在于改造世界。科学界的分野延伸到经济学界,产生了与此相对应的“新古典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

新古典学派是经济学科学界的科学家,坚信市场是有效的,不主张政策干预;新凯恩斯学派则是经济学界的工程师,笃信市场存在重要的不完善,主张政策干预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新古典学派是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而新凯恩斯学派则是在凯恩斯主义遇到批判过程中,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吸收和借鉴其他流派理论形成的。

芝加哥学派是新古典学派的代言人,而MIT学派可以作为新凯恩斯学派的代名词。在新凯恩斯学派创立和发展过程中,麻省理工学院的作用和地位可谓至高无上。

新凯恩斯学派的重量级学者中,除了MIT出身的经济学家,还有很多学术和政治旋转门中的重要人物,例如哈佛大学的曼昆,斯坦福大学的斯蒂格利茨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菲尔普斯。

实际上,MIT学派势头压倒芝加哥学派发生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

当时,芝加哥学派警告,通过宽松货币和积极财政政策应对危机,将导致滞涨,通胀和利率都会大幅飙升。而MIT学派则认为,在经济低迷情况下,通胀和利率都会保持低位,而试图短期内削减赤字会加深经济衰退。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最近在纽约时报上刊登的一篇专栏文章提到

在MIT,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从未远去。诚然,滞涨显现了政策的局限性,但学生学到了市场的缺陷,及货币和财政政策对提振低迷经济所起的作用。这种思想开明又实用的方法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有力地为自己正名。

克鲁格曼也是MIT学派的一员,他1977年从麻省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

3,前赴后继的货币实验

早在2012年,华尔街见闻就曾发表过长文详细介绍过这一派系的崛起,其中以伯南克的思想最为详尽。

他们实施的货币政策在标准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无迹可寻。央行们实际上在做着一个高风险的实验,而这些措施的依据部分来自于一些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曾在MIT学习和教书的人们的学术成果。

尽管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政府未能就如何在经济疲软增长时期平衡税收和支出等财政政策达成一致,但央行家们已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这些道路不受选民和政客的影响,却有着大学时期频繁交流和联系的渊源。

如果央行家们的这条路走对了,他们将引领全球经济避开长期滞胀的困境,避免重复上世纪30年代的错误。如果他们错了,他们可能引发通胀或者播下下一场金融危机的种子。这场失败也可能导致全球央行的权利和独立性受到限制,而这在2008-09金融危机的紧急时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后,这场巨大的货币实验在一片未知的领域中探索前行,到现在仍在继续。

在伯南克任内,他力排众议推出了规模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六年时间三轮QE轮番上阵,3.51万亿美元被注入金融系统,美国经济终于摆脱危机的阴霾走上复苏之路,今年美联储很可能时隔十年首次加息,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历程。

美联储宣布结束QE3后,在欧洲,德拉吉接过伯南克的接力棒,今年3月正式宣布实施QE,规模为1.1万亿欧元,欧央行和成员国央行每月购买成员国国债、机构债、ABS等。到目前为止,欧洲经济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

这背后,实际上是MIT学派乃至更广义的新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央行官员和政策学术背景与学术理念的一脉相承。

年初上任的美联储新任主席耶伦虽不是MIT 出身,但也是新凯恩斯学派重要人物,其与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的丈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G.A. Akerlof)一起提出了著名的效率工资理论,解释了工资和价格粘性问题,对新凯恩斯学派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陈光磊称,学界和政策制定者多将此举解读为此次派出新凯恩斯学派的掌门人物掌舵美联储,意在收拾金融危机残局,稳固新凯恩斯学派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