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日星期四

央行手頭緊購金量跌 40%!向美提領托管黃金求自保

 襯有得攞重唔攞返先


新興市場出口受創、金價飆太兇,使得原本狂買黃金的國際央行,突然間對黃金興趣缺缺,今年第二季購金量大減,跌至 2011 年以來新低。


CNNMoney、 ZeroHedge 30 日報導,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WGC)數據顯示,今年 Q2 全球央行購金量驟降 40%,創 2011 年新低,並為連續第三季下滑。國際央行自 2010 年來拚命囤金,為什麼突然收手?WGC 認為,可能是原物料價格重挫、衝擊新興市場,央行手上資金大減。
WGC 央行和公共政策主管 Ezechial Copic 表示,新興市場逆風多,減少購買各類資產。

央行胃口大減的另一個原因是金價走勢兇猛,今年迄今大漲 24%,上半年漲幅創 40 年之最,央行可能覺得金價來到高點,收購速度減緩,金價或許頓失支撐,近來進入橫向整理。

儘管 Q2 國際央行減少購金,但是他們長期積累的持有量已達 32,900 公噸,價值 1.4 兆美元,為 2013 年以來新高,未來應會繼續買進黃金。WGC 指出,負利率和鉅額量化寬鬆,使得能投資的資產日益減少,黃金地位益發重要,央行為了避險會持續購買。

紐 約聯邦準備銀行(NY FED)資料也印證央行擁金自重的趨勢。紐約聯準銀行是全球最大黃金託管機構,該行宣布,2016 年 1~7 月間,有 87 噸黃金遭到提領,比 2015 年同期高出 25%、比前年同期多出 60%。7 月底為止,紐約聯準銀行託管黃金為 5,807 噸,低於以往平均值的 6,606 噸。

2014 年 2 月以來,外國央行不斷取回黃金,共領出 388 噸;和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時期相較,取回總量只差 20 噸。這似乎也暗示央行對未來感到不安,取回黃金預做準備。

各國央行大量印鈔、競貶貨幣,但經濟指標卻顯示通膨壓力還是沒什麼起色,知名作者 Jim Rickards 預測,央行印鈔的通貨膨脹壓力和實際經濟的通縮壓力,遲早會讓貨幣市場爆掉,屆時大家會爭搶黃金,甚至引發戰爭。

Sprott`s Thoughts 26 日報導,Jim Rickards 是 2011 年暢銷財經書《下一波全球貨幣大戰》(Currency Wars: The Making of the Next Global Crisis)的作者、同時也是美國國防部兼情報體系顧問。Rickards 認為,全球當前的貨幣結構相當類似,都有兩股力量相互拉扯,分別是自然的通縮壓力以及貨幣政策(如印鈔、貨幣戰爭、QE、扭曲操作、負利率、零利率等)帶 來的人造通膨壓力,這些力量遲早會破壞市場平衡,導致人民對法定貨幣失去信心。

Rickards 指出,法定貨幣之所以有效,是因為人們相信可以拿貨幣交換產品和服務,但央行卻把人民的信心當成理所當然,瘋狂印鈔。一旦央行超出無形的「信心臨界點」, 民眾對法定貨幣的信任也會隨之崩盤,那麼就好像被壓迫的彈簧一樣,通膨一定會來,且將一口氣反撲,到時候他希望自己手上有黃金可依靠。

2017 Australian Bullion Coin

大批黃金從世界最​​大儲存基地“撤退”,堪比08年


各國央行大量黃金儲備並沒有全部存在本國,許多國家的黃金都儲藏在美國。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簡稱紐約聯儲)的保管庫被稱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倉庫”,有60個國家把自己的黃金儲備藏於此地。 


數據顯示,自2014年2月起,紐約聯儲所存儲的黃金已經有388噸被一些國家央行取回,這一現象在2007 - 2008年度年也發生過。首先是德國發起“黃金回家”運動,2014年在年從紐約聯儲贖出了120噸的黃金。之後是荷蘭秘密的贖出了122噸黃金。去年5月,奧地利成為第三個從紐約聯儲贖回黃金的歐洲“核心”國家,並將贖回的黃金存放在英格蘭央行,維也納和瑞士。

 這僅僅是開始。根據紐約聯儲最新的數據顯示,全球各國從央行贖出黃金的行動從2014年年開始到今天,位於紐約自由大街33號地下99英尺深的紐約聯儲金庫中黃金流失不僅僅是在持續,而且速度在加快。

 這讓人不得不遐想。正如下圖所示,儘管央行向公眾表示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但是哈佛大學某些經濟學家已經開始建議政府廢除紙幣,其他國家正在悄悄地從紐約聯儲的金庫中撤回自己的黃金儲備。 

根據紐約聯儲的數據,截止2016年年7月的7個月中,黃金贖出量為87噸,較2015年年同期的69噸上漲25%,較2014年年的55%增加了60%。截止7月31日,紐約聯儲金庫中目前存有5807噸黃金,低於過去的6606噸黃金。 

當前這一輪的黃金贖出自2014年2月開始,過去30個月中,全球各國央行從紐約聯儲共贖出388噸的黃金,僅比2007年3月次貸危機時開始的那一次少20噸。

  



上一次紐約連續的黃金被大量取走,還是在金融危機時。自2007年3月到2008年11月,外國央行從紐約聯儲取走了總共409噸黃金,21個月中有20個月有取走黃金的行動。

尤其在雷曼兄弟倒閉時,取走黃金數量達到頂峰。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的9月,AIG接近破產的10月以及美聯儲救助計劃出台的11月都是單月贖回黃金的高峰。

紐約聯儲外國央行黃金儲量月流動以及整體儲量走勢圖

而與此同時,中國和俄羅斯仍在大量購買黃金.IMF 8月26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年6月增持黃金儲備14.9噸至1823.3噸,中國2016年年7月增持黃金儲備5.3噸至1828.6噸;俄羅斯2016年年7月增持黃金儲備7.3噸至1506.1噸而其他國家則有所減持。 

俄羅斯自2005年以來的黃金持有量差不多翻了四倍,達到1993年以來的最高點。中國和俄羅斯央行在今年都是黃金大買家,這表明了他們意識到了國際貨幣系統有麻煩。

通過購買黃金,中國和俄羅斯顯示出了他們對當前脆弱狀況的了解,正在為可能的危機做好準備。別的國家看到他們這樣,也會考慮“如果事情真的變那麼糟,那麼我們應該把我們的黃金拿回來。”預測價格是一件非常虛無縹緲的事情。

但也許有一天,紙黃金和實物黃金之間的把戲有可能被戳穿,並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如果你覺得如今的金價足夠低,那麼就學學德國央行,讓黃金落袋為安吧



中國等60個國家將黃金儲備存在美國

 

黃金儲備該藏在哪?有60多個國家將部分或大部分的黃金儲備,藏在紐約美聯儲銀行的地下金庫裡。

美國紐約成為全球黃金交易中心始於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確立,布雷頓森林體系以黃金為基礎,以黃金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


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並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在此體系下,紐約逐漸成為了全球黃金交易中心,再加上大宗黃金的運輸和儲備不易,為省去交易和儲備的麻煩,各國乾脆將黃金儲存於美國。雖然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已經崩潰,但黃金卻留在了美國。


特寫:深藏地下15米的世界最大金庫


在紐約曼哈頓下城金融區,一座具有典型文藝復興時期宮殿風格的建築物頗為引人注目。與周圍生活氣息濃郁的拿騷街和海登街相比,這座酷似城堡的大樓更像是參觀景點。但美國國旗,攝像頭和門口全副武裝的警察提醒人們,它顯然是一處分量頗重的機構所在地。這裡就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辦公樓。


 

它的地下5層深達海平面以下15米,藏著世界多國的黃金儲備。進出這裡的工作人員有的西裝革履,有的衣著隨便,但大多行色匆匆,且都要經過“腰牌”檢查,普通人也可以參觀這裡,但通常要提前1-3個月預約。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被認為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黃金貯藏地,保存的黃金佔世界總量的1/4。而在200多年前,享有“中央銀行之母”美譽的英格蘭銀行被認為儲藏了比世界任何地方都多的黃金。但如今,那裡的最大作用已經變成老英格蘭銀行酒吧的參觀噱頭。上世紀初,逐漸沒落的大英帝國不斷賣出黃金,迅速崛起的美國則是最大買家。二戰後,美國的黃金儲備已經佔全球儲備的2/3以上。1950年年 - 1980年期間,美國把其中的部分黃金轉手倒賣給了一些歐洲國家按黃金投資圈內人士估計,當前,美國境內仍有黃金儲備近1.2萬噸,其中屬於美國政府的為8000多噸。一位華爾街資深對沖基金經理透露,其餘的3000多噸黃金約屬30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包括歐洲央行,英格蘭銀行等。他們從美國手中購買黃金後並未將其移出紐約的金庫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裡面的金磚隔成許多儲藏間分別堆放。這裡共有122個儲藏間,最大的可以存放近11萬塊金磚,堆起來有3米高,3米寬,5米多長。整個金庫存放的黃金約有7000多噸,約佔全球官方黃金儲備2.93萬噸的四分之一。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金庫裡,交易只需換房間。之所以如此多國家和國際金融機構選擇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作為官方黃金儲藏地,主要是考慮交易方便。紐約是全球黃金交易中心,據說,運輸安全成本和經濟成本高昂的黃金在聯邦儲備銀行是通過換房間的方式完成交易的。比如,雙方交易達成後,黃金就從1584房間搬到3024房間,但沒人知道這兩個房間號碼背後是誰。美國黃金分散各地。反倒是美國自己的黃金不都藏在這裡,而是分散在美國境內幾處。其中,位於肯塔基州路易維爾幾十英里外的諾克斯堡美軍基地被認為存放著美國黃金的一半。該地區戒備森嚴,被稱為與總統“空軍1號”一樣的全美國最安全的地方。


美國的藏金故事還不止這些。一部質疑“9·11”事件真相的紀錄片“”9.11“騙局”稱,2001年11月1日,世貿中心廢墟下找到了價值2.3億美元的黃金。但事實上,世貿中心地下儲藏著總價高達1670億美元的黃金。該紀錄片認為,美國政府已經偷偷轉移了黃金。


約聯儲金庫裡的黃金只有約5%為美國政府所有,其餘屬於60餘個國家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一般來說,每個國家或國際組織使用一間儲藏間。儲藏間的門上沒有任何標記,黃金的歸屬都是絕密。數千名工作人員中,只有極少幾個人知道真正主人。每個儲藏間都有一把掛鎖,兩把密碼鎖,並由會計單獨貼上封條。


金庫建成近80年來,還從沒有遭到過搶劫。足有半個足球場大小的金庫實際上沒有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門”,四周都是花崗岩。金庫建在花崗岩上,除了安全外,還考慮到地基必須承受金庫的巨大壓力。


紐約聯儲銀行金庫中的黃金只有約5%為美國政府所有,其餘屬於60餘個國家和國際機構,可謂不折不扣的“世界金庫”。
 


 http://finance.ifeng.com/

JohnMaudlin:負息橫行橫行經濟失真

 
我們正身處一個前所未見的經濟環境,有懷疑?看看這個數字:12.6萬億美元。這是在目前負息環境下交易中的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總面值。沒錯,負息債券也有人在買賣,非常奇怪,但的確正在發生。 

交易員和投資者沒有瘋掉,他們不過是盡量在愈來

愈非理性的世界中作出最理智的決定。當眼前所有選擇都很糟糕,無論選哪個,結果都不會好。 

負利率合理嗎?可能吧,如果現金變得無人想要,又或者有人希望現金變得無人想要,促使更多人願意冒險投資(至少部分央行官員有這種心思)。然而,消費者和企業實際上存起更多錢,即使利率甚低,甚至處于負水平。 

另一方面,現金沒落與網絡盛行同時發生並非湊巧,現在可以從網上免費得到的知識,在70年代要花費很多錢,因此,在現代科技環境下,即使沒有央行操控,利率可能也會很低,但只可以猜測,無法透過實驗得知,就像央行官員一樣,只可估計新措施的效果,沒有實際證據支持。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負息政策對經濟構成的6個負面影響。 

1.無法刺激經濟 
美國聯儲局相信低息能夠刺激內需,但過去8年的經驗證明這是錯的,經濟增長最多只可說是溫和,更糟糕的是,需求非但沒有反彈,反而因為儲蓄增加和消費減少而變得更弱。 

理由其實很簡單,如果你是靠利息維持生活的退休人士,在低息或負息環境下,要得到收入,就要冒險投資長期債券、垃圾債券和優先股等資產,想得到更多緩沖,唯一的方法是減少不必要的開銷。企業和消費者一樣在囤積現金。蘋果、微軟這些美國大科企就算不是為了避稅,也會選擇在海外存放大量資金,一來他們要控制開支,二來現在可投資的項目很少,于是那些錢就放在一旁,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2.違背凱恩斯理論 
聯儲局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放水是對的,但之後多年保持極低利率的做法就說不過去,因為這既傷害存戶,也沒有刺激增長,就連聯儲局趨之若鶩的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也說過,利率必須反映現實,局內人才那麼多,竟然沒有人覺得不妥,實在是個謎。 

凱恩斯指出,作出借貸的人需要收取足夠的利息,才能抵消稅務及承擔風險的相關開支,零息做不到,負息更加不可能。利率是有底線的,而且肯定在零水平以上,愈是接近零,刺激經濟的作用就愈低,低至某個水平就會開始產生不良效果。 

19世紀著名英國經濟學者白芝浩(Walter Bagehot)在其著作《倫巴第街:貨幣市場概說》(Lombard Street: A description of the money market)中提到,作為「最後貸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英倫銀行應該在有需要時大量放貸,但要收取溢價利息以及優質抵押品。然而,現代央行只跟從了大量放貸這個原則,聯儲局在2008年更是反其道而行,無限制地放水,基本上是免費借貸,而且幾乎沒有收取任何抵押品,銀行當然像螞蟻見蜜糖一樣沖過去,要他們放手也很難。 

3.政策癱瘓 
要怎樣矯正這個錯誤,又不至于令金融市場動蕩是個難題。標普500指數目前的回報率是2%左右,但股市風險高是眾所周知的事,如果投資國債或存錢到銀行能夠賺取同等甚至更高的回報,誰也不願冒這個險。 

加息雖然可以增加存戶的利息收入,但如果利率突然正常化,股市將會受挫,而聯儲局現在最不想做的,就是傷害股市。既然聯儲局不願動手,美國就只可以原地踏步,期望有一天情況會自己改變。這一天是會到來的,但筆者認為那不會是令人開心的改變,因為到時聯儲局官員可能需要采取更不尋常的貨幣政策。 

4.無聲扼殺保險公司 

保險公司和退休基金的盈利依靠合理的長期投資回報,然而在低息環境下,他們愈來愈難維持回報承諾,一些規模比銀行更大的歐洲保險公司最慘,監管規例強迫他們投資長期政府債券,但現在很多都是負息,試問投資負回報的資產怎麼可能賺錢? 

至于銀行,負息肯定造成打擊,但暫時還沒有出現極端情況,部分銀行開始采取行動保護自己,例如蘇格蘭皇家銀行(RBS)上周說,可能向部分企業客戶的存款收息,有些德國銀行已經這樣做,也有銀行采取裁員、關閉分行等削減開支措施。 

5.扭曲市場訊號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承諾「不惜一切」振興歐羅區經濟,然後推出負息政策和買債計劃等非傳統措施,央行的幹預和偏好也逐漸顯現。 

《華爾街日報》上周報道,歐央行繞過公開市場直接買入兩家西班牙公司的債券,而且不打算告訴任何人,背後原因不得而知,但反映央行在公開市場上已經找不到可買的東西。 

有美國公司的歐洲分支利用這個機會,發行一些可讓歐央行購買的債券,從企業角度來說完全合理,問題是這樣做會扭曲市場信息,導致其他玩家做出不良的投資決定。正如下【圖】所示,符合歐央行購買資格的企業債券表現明顯較好,而且有愈來愈好的趨勢: 

到底這是因為這些債券本身比較優質,還是受到隨時可能停止的歐央行購買計劃影響,實在無法得知,歐洲債券投資者也沒有清晰的數據讓他們可以作出最好的決定,部分肯定會選擇離場,從而令歐央行「獨買」的情況更加嚴重,也正好與當局的原意背道而馳。 

6.打壓退休人士 
將此放到最後,是因為筆者認為,這是零息、負息、量寬等非傳統貨幣政策最令人氣憤的地方──央行因為自己的武斷而犯錯,卻要一般人來承擔後果。 

筆者很少引用自己的文章,但2月那篇〈救市拖累 零風險退休成絕唱〉部分關于退休保障的內容實在值得回顧一下: 

無論閣下還是替閣下管理積蓄的巨型退休基金,都無法賺取足夠的無風險收入,確保你能過舒適的退休生活。 

何解?因為這是貨幣政策掌舵人的旨意,退休人士及他們的退休金都成為犧牲品,只為「完成大我」。據這些充滿憐憫之心的掌舵人所知,日後要快快樂樂地退休,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經濟增長;他們認為,沒有寬松貨幣環境,就不能孕育經濟增長。因此,他們幾年前把息口減至零,滿以為不久就能再度加息,讓大家的退休大計重拾正軌之余,又毋須威脅到日後經濟增長。增長引擎將再次啟動,一切又會恢複正常。 

神機妙算原來不過如此,在刺激經濟的戰事中,你我只是可以犧牲的無名小卒,曆經槍林彈雨驚魂未定,眼前所見, 經濟戰場幻化成零息平原及負息幽谷。 

筆者下周將與大家探討低利率和寬松政策造成的「傷亡」,以及這種「傷亡」與經濟複蘇不慍不火之間的關系。其實美國經濟有沒有寬松貨幣政策也會複蘇,聯儲局這些年來的低息政策反而扭曲了複蘇過程,令那些一生勤奮工作,並嘗試為退休作出合理安排的人遭殃。